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赵师渊与《资治通鉴纲目》
-
作者:暂无 来源:台州晚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资治通鉴纲目》(以下简称《纲目》)是中华民族的史学巨著,是一部史料翔实、考订精细的历史教科书,元、明、清时期的帝王都很重视,这部巨著是朱熹制定总纲与条目,与门人一起撰写的,其中好多工作是黄岩赵师渊给完成的。这部巨著“始于朱熹,成于师渊”落幕于黄岩张永生朱熹十分看重赵师渊赵师渊(约1150-1210
-
《资治通鉴》,传统文化的瑰宝
-
作者:
王衍平 来源:今日安阳县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王衍平我国的史学典籍可以说浩如烟海,令世人叹为观止。在古时候,人们特别注意对历史的学习。古语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就是告诉人们熟知历史,牢记古人总结的血与火的教训,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历朝历代都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史官。他们不去摧眉折腰事权贵,坚持秉笔
-
《资治通鉴》 为何备受推崇
-
作者:暂无 来源:新华日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王衍平我国的史学典籍可以说浩如烟海,令世人叹为观止。在古时候,人们特别注意对历史的学习。古语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就是告诉人们熟知历史,牢记古人总结的血与火的教训,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历朝历代都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史官。他们不去摧眉折腰事权贵,坚持秉笔
-
从《资治通鉴》看兴衰
-
作者:暂无 来源:北京晨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历史:《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作者:张国刚定价:48元评分:8.0出版:中华书局在汗牛充栋的历史著作中,《资治通鉴》是最著名、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资治通鉴》的第一个特点是通。它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通史,可以说是大而通。它篇幅大、字数多、年代长。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战国初
-
十句话读懂《资治通鉴》(四)
-
作者:暂无 来源:生活晚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亡战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译文】“国家虽大,喜好战争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必定危险。”愤怒是悖逆之德,兵器是不祥之物,争斗是细枝末节。那些致力于战伐争胜、穷兵黩武的人,到头来没有不悔恨的。
-
《资治通鉴》为何值得一读再读
-
作者:
刘江 来源:解放日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资治通鉴》可谓代表中国古代史学的最高成就,是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经典读物。不过,《通鉴》又不同于一般的史籍,是一部以“资治”为目的,讲述治国理政之道,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政治史典籍,其影响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史学领域。司马光生前曾多次为皇帝讲读《通鉴》;从北宋到清朝,《通鉴》一直是帝王经筵上经常
-
《资治通鉴》中的齐家之道
-
作者:
姜鹏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颜真卿像从《颜氏家训·勉学篇》说起在切入正题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两篇中国古代非常有名的家训。第一篇是《颜氏家训》,作者是南北朝著名学者颜之推。今天我讲的是其中的《勉学篇》。儒家文化为什么重视家庭?孝最基本的含义是什么?我认为,我们要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理解传统的孝伦理。中国人是非常重传承的,希望家族通过子
-
明赵府本《资治通鉴纲目》
-
作者:暂无 来源:泰州晚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明嘉靖赵府居敬堂刊《资治通鉴纲目》刊头题字:姜开网姚晟藩府本是明代刻本的一个特殊类别,兼具官刻和家刻两种性质。藩府财力雄厚,藏书丰富,所刻书籍底本上乘,校勘有凭,镌刻精良,纸墨俱佳,历来为版本学家所称善。嘉靖一朝为明代刻书高峰,精刻白棉本向来受到藏书家珍视。昔邓邦述以“百靖斋”自诩,吴梅自题书斋为“
-
10 句话读懂《资治通鉴》(六)
-
作者:暂无 来源:生活晚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无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译文】:贤能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磨损他们的志气,愚蠢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增加他们的过错。况且富有的人,往往会成为众人怨恨的目标,我既然没有教化子孙的才能,也不愿增加他们的过错而落下怨恨。(待续)
-
《资治通鉴》为何值得一读再读?
-
作者:暂无 来源:马鞍山日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刘江《资治通鉴》可谓代表中国古代史学的最高成就,是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经典读物。不过,《通鉴》又不同于一般的史籍,是一部以“资治”为目的,讲述治国理政之道,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政治史典籍,其影响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史学领域。司马光生前曾多次为皇帝讲读《通鉴》;从北宋到清朝,《通鉴》一直是帝王经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