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中国知识分子要担当民族复兴的责任:读司马光《资治通鉴》随想
-
作者:
张文木 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实事求是 学风 国运
-
描述:人的思想及其理论一旦脱离实际,学风也就随之堕落,接踵而至的就是国家的衰落,而有生命力的思想崛起又往往是以物质社会的衰败为代价的。研究表明,公元1000年前后,欧洲经济处于最低点,而中国宋朝经济已处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巅峰,其哲学成就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与此同时,人的认识离实际却是渐行渐远,唯心主义成了意识形态的主流,空议之风大盛,随之而来的就是国家的衰落。为了"补天",司马光写作《资治通鉴》,全书因事命篇,直面矛盾,以周天子导致国家分裂、诸侯雄起的政策失误开篇,记载了长达1362年的历史,一个故事一摊血,没有
-
论司马光“功利”思想——以《资治通鉴》的编撰为例
-
作者:
范孝发 彭修华 来源:作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功利”思想
-
描述:《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编纂,其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历史人物评价。笔者认为《资治通鉴》的编撰贯穿了司马光的功利思想。本文追述《资治通鉴》编撰的时代背景、儒家笔法、总体原则等方面来讨论司马光的功利思想。
-
宋元史学家胡三省及其《资治通鉴音注》版本
-
作者:
杨郁 来源:图书与情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胡三省 《资治通鉴音注》
-
描述:胡三省是宋末元初著名的史学家、训诂学家和藏书家。由于《宋史》、《元史》无传,《宋元学案》也仅有百余字的小传,他的生平事迹和重要贡献长期被湮没,直至20世纪中期陈援庵先生作《通鉴胡注表微》,才使人们注意到胡三省的学术地位和胡注的学术价值。文章介绍了胡三省的生平,并对其《资治通鉴音注》的成书、版本和内容价值作一考述。
-
中古入声韵在《资治通鉴音注》中的演变
-
作者:
马君花 来源:毕节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阴入相配 入声韵尾 入声韵 近代音 资治通鉴音注
-
描述:《资治通鉴音注》一书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中,入声韵主要发生了同摄入声合并、异摄江宕入声合并、梗曾入声合并的音变现象,同时也有少量异尾混注、阴入混注的现象存在。中古入声韵的塞音韵尾-p、-t、-k在《资治通鉴音注》中依旧保持三分的格局,入声韵与阴声韵相配。
-
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及其语音特点
-
作者:
马君花 来源: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音注》 胡三省 语音 音系性质 音系特点
-
描述:介绍了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的成书及其对于汉语音韵史研究的重要意义。阐明了作者的研究范围、方法以及胡三省音注的语音体系的基本特点。
-
《资治通鉴》所载“受降城”纠误
-
作者:
仝建平 来源:沧桑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受降城 《资治通鉴》
-
描述:三受降城是唐朝前期为防御突厥南下侵扰在今内蒙古境内修筑的三座军城,三城遥相应接,东西相距近千里,边防意义非常积极。而唐史研究最基本史料《资治通鉴》卷239正文的记载却把关于受降城不同的两件事混为一谈,本文将予以纠正。
-
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轻唇音的研究
-
作者:
马君花 来源: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轻唇音 《资治通鉴音注》 近代音 演变 分化
-
描述:宋末元初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语音系统中的唇音反切上字有明显的选用原则:(1)反切下字是一、二、四等韵的,其反切上字用的是重唇音字。(2)反切下字是传统重纽三等韵的以及是庚三、清、职、之韵字和幽韵明
-
资治通鉴中老板的立威之道
-
作者:暂无 来源:商机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资治通鉴中老板的立威之道
-
从《资治通鉴》看司马光如何做好主编工作
-
作者:
李乐 来源:出版发行研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 主编工作 删繁就简 司马光 《通鉴考异》 历史论文 历史研究法
-
描述:《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6个王朝,共1362年的史事,全书294卷,加上它的副产品《通鉴目录》、《通鉴考异》各30卷,总计354卷,300余
-
《资治通鉴·唐纪》及《考异》疑误数则
-
作者:
客洪刚 来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考异》 《资治通鉴》 校勘
-
描述:《资治通鉴》历来为世人所推崇,对其进行校勘的前贤时哲众多,本文即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本校或他校,对中华书局标点本中存在的疑误和疏漏予以校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