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2)
按栏目分组
司马光文献 (2)
按年份分组
2006 (2)
按来源分组
深圳特区报 (1)
光明日报 (1)
相关搜索词
沧桑入翰墨 往事越千年
作者: 邢宇皓  来源:光明日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保存条件  中华文明  藏书章  珍品  印章  黄丕烈  司马光  永乐大典  国图  古籍保护 
描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首《枫桥夜泊》千古绝唱。斗转星移,或许当年诗人眼中的“景色”如今余下的只是一个个“景点”。然而,景虽异,情未迁,一弯枫桥、一座古刹,徜徉其间,今天的人们仍能被诗中那百转纠结、无法化解的愁绪所感染,为之潸然泪下。 这便是文化传统的力
全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首《枫桥夜泊》千古绝唱。斗转星移,或许当年诗人眼中的“景色”如今余下的只是一个个“景点”。然而,景虽异,情未迁,一弯枫桥、一座古刹,徜徉其间,今天的人们仍能被诗中那百转纠结、无法化解的愁绪所感染,为之潸然泪下。 这便是文化传统的力量。 在几千年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中,中华文明被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传递着、解释着、渲染着、深化着,乃至融化在我们的血液中。其间,书籍的作用举足轻重。正如美国历史学家芭芭拉·塔奇曼所言:“书籍是文化的载体。如果没有书籍,历史是沉寂的,文学是无言的,科学是残缺的。思想和思考都将停顿。” 目前,全国现存古籍约三千万册,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独一无二的财富,它令我们无愧于文明古国的桂冠。然而,我们对此又了解多少呢?5月26日至6月25日,218件国图珍藏以及全国十几家图书馆的部分古籍珍品将在国家图书馆展览厅免费向观众展出。这项由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承办,名为“文明的守望”的展览,将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古籍珍品和保护成果展示。 品书卷翰墨与古人携游 国家图书馆,古籍特藏库。微微泛黄的卷轴徐徐展开。卷子上的部分印章仅余一半,说明这是一部残卷;文中每句结尾均以“云云”两字一笔带过,可见这是一部写作提纲;虽然书写工整,然而涂抹勾画的痕迹历历在目,表明这是一份草稿。卷轴的外侧,赫然是题写于清乾隆年间的几个小字:司马光通鉴稿内府鉴定真迹。 虽然只有33.8厘米宽、130厘米长,但这29行、寥寥465字的宋代司马光手书,堪称稀世珍宝。 “这部手稿记下的提纲,其内容相当于现在《资治通鉴》通行本的第九十二卷。”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副主任陈红彦解释道,她指着卷中几行像是被司马光本人勾掉的文字:“这里涂抹掉的,是范仲淹之子范纯仁致司马光长兄司马旦的一封书札。在文尾,还有司马光的一封‘谢人惠物状’。三样文本同时出现在一张纸上,这被历代收藏者称为‘三绝’。” 凝神卷轴上的文字,数百年光阴弹指一挥间,那墨迹仿佛还散发着幽香。然而,这部司马光手书究竟是《资治通鉴》的提纲还是八卷本《通志》的草稿?“三绝”出现在同一张纸上,究竟是由于当时纸张比较珍贵,司马光将兄长的书札“废物利用”?还是为了抓住突如其来的灵感,作者临时将它记录在这张碰巧就在手边的纸上?或许,还另有原因?一系列疑问,引发了后人无穷想象。一切都是推测,真相早已尘封在历史发生的那一瞬间,永远不得而知。 今天,类似这样的国宝,读者一般只能通过复制品或胶片欣赏,几乎不可能看到真迹。但在未来的一个月里,读者将和记者一样,有幸将“几乎不可能”的梦想变做现实:这次展出不仅国家图书馆镇馆之宝“四大专藏”——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悉数亮相,甲骨“四方风”、司马光手稿、宋拓本《神策军碑》等久负盛名的国宝也将一并展出。 “千年一面”,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用这四个字形容此次展览的难得,“所有国图展品均是从国家图书馆240万件古籍特藏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其中六成以上是一级珍品,61件秘藏是首度公开展示。”对公众而言,如此众多的国之瑰宝集中展示,用“千载难逢”来形容并不夸张,足以令人心头一震。 观方寸钤章体惜书之心 藏书印,是传世古籍的一道风景,它们或记录了收藏主人展读时的欣喜,或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一部元代书院刻《梦溪笔谈》中,记者看到一方刻有“甲子丙寅韩德均钱润文夫妇两度携书避难记”的印章。虽然记者并不知道其中的故事,但“携书避难”几个字,便足以令每一位读书人心有戚戚。 而在另一部元刻本《稼轩词集》上,一方绿色小章“书魔”别具一格。这是清代著名藏书家黄丕烈的印章。黄氏一生,惟嗜收藏、校勘及刊刻图书,以“书魔”自称。相传,其父丧期间,家中失火,黄丕烈冒死匍匐于父亲的灵柩之上。大火被扑灭后,其家中藏书无恙,人们都说,这是他孝心感天的结果。读书在于修身明理,这个故事,寄予了人们对读书人的由衷赞许。 “一般来说,藏书章是从下往上依次盖的。与官府收藏印章不同,私家藏书章都不会很大,藏家是用印章记录图书的流传过程,而不是为了张扬自己。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越是珍品,其上的藏书章往往越小,越是盖在最不起眼、最不伤书的地方”,陈红彦说。 藏书,是为着保护,并不意味着独享。此次展出的古籍中,有的是皇家珍藏,也有的是私人藏书家历尽千辛万苦搜求而来最终捐献国家的。同时,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也多次花重金购回了大批珍贵古籍。这些藏品都得到了妥善的保护,但是,整体而言,我国古籍保护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目前,全国公藏古籍约有三千万册,但这只是一个约数,具体的‘家底’还没有完全摸清。它们现在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它们的保存条件如何?很多我们还不知道”,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说,“这次,国家组织如此大规模的古籍展,让人们感受祖国璀璨文化的同时,也希望唤起各级政府、各收藏机构乃至全民对古籍保护的意识,支持和参与这项事业”。 施回春妙手看化身千万 《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这部22877卷、11095册的巨著,其正本的神秘“失踪”,几百年来始终是萦绕在研究者心头的一个谜团。其惟一一部副本几经离乱、战火,也散失殆尽。包括国家图书馆收藏的221册在内,目前全世界仅存400余册。1983年,在山东掖县偶然发现的一册,最具传奇色彩:当时,这册《永乐大典》“天头地脚”的空白已经被收藏这部书的农家老人裁去作鞋样、卷纸烟,而敬字惜纸的传统,却让老人将其文字部分几乎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这册《永乐大典》经过修复人员的妙手回春,如今已基本恢复了本来的面目。 “如果古籍保护不当,中国文化将面临‘断脉’的危险。古籍保护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种是原生性保护,把这些珍贵典籍的原书加以修复、妥善保存;另一种是再生性保护,通过复制,将它们化身千万,便于学界研究使用,使中华文化不仅传承,而且能弘扬光大。”詹福瑞馆长说。 据悉,继2002年我国启动“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利用现代出版印刷技术,对善本古籍进行复制“再造”之后,今年,“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也将实施,这项保护计划首期规划为十年,预期完成对全国公共图书馆古籍品种、数量及保存保护状况普查,修复一批破损严重的珍贵文献,分层次培养国家急需的古籍修复人才,建设国家级文献修复保护中心,改造全国公共图书馆书库现有的古籍保存条件,对文献保护实施标准化建设。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品读古籍一卷,如同与先哲共赏一轮春江花月,从中体味中华文明的绵邈博大,感受身为中国人的自豪。

多留遗产 少留遗憾
作者: 陆云红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图书馆藏书  民间收藏  北京大学教授白化文谈古籍保护  敦煌遗书  ——著名学者  司马光  永乐大典  四库全书  文化遗产  藏书家 
描述:“古籍是您最好的朋友,失去好朋友会令您终身悲痛。”近日,记者在国家图书馆见到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白化文时,满头银发的他正俯身在玻璃展台上,用放大镜仔细研究一件“刺血经”。$$“这可是宝贝。古代高僧会割破手指、舌头,用鲜血抄写经卷,以示虔诚,这种经卷在敦煌遗书中并不多见。”白化文一边向记者隆重推荐这
全文:

“古籍是您最好的朋友,失去好朋友会令您终身悲痛。”近日,记者在国家图书馆见到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白化文时,满头银发的他正俯身在玻璃展台上,用放大镜仔细研究一件“刺血经”。$$“这可是宝贝。古代高僧会割破手指、舌头,用鲜血抄写经卷,以示虔诚,这种经卷在敦煌遗书中并不多见。”白化文一边向记者隆重推荐这件展品,一边感慨地说:“海内外读者等待这一天已经很久了,过去我们到国家图书馆查阅《敦煌遗书》的原件是比较困难的。”$$珍品出深宫$$记者:您是专门研究《敦煌遗书》的,这次展出的《敦煌遗书》有没有您没见过的?$$白化文(以下简称白):有一些以前见过,很多没见过。很多皓首穷经的学者终生研究的可能都是影印件,要见着原件是很难的。$$记者:那您认为哪几件展品最值得一看?$$白:应该说展出的都是精华,而且好多展品可能以后都不会再拿出来了,这个机会千载难逢。$$你看,这里展出的好些个都是久负盛名的国宝,比如甲骨“四方风”、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宋拓本《神策军碑》、西凉建初十二年写本《律藏初分》等等。国家图书馆把镇馆之宝都拿出来了。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这些国图的“四大专藏”,你在这次展览上全能看到。$$记者:我看到《资治通鉴》手稿了,很激动,没想到我们能跟司马光靠得这么近。$$白:这就是古籍的力量。这份《资治通鉴》残稿是稀世珍宝,司马光手书,共29行,465字,记载东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一年的史实。历代藏书家竞相珍藏,上面还有清代内务鉴定为真迹的印,乾隆、宣统皇帝都珍藏过的。$$这部手稿有一个特点,上面有范仲淹之子范纯仁致司马光长兄司马旦的一封书札。纸是他送给司马光写书用的。在文尾,还有司马光的一封‘谢人惠物状’,就是“感谢信”。三样文本同时出现在一张纸上,被历代收藏者称为“三绝”。$$敦煌遗书中也有不少珍品,这件《律藏初分第三》,1900年出于敦煌莫高窟,首尾全,卷尾存原轴。卷尾有年款题记,是国家图书馆敦煌遗书收藏品中有纪年的最早的一件,也是藏经洞发现的有纪年题款的最早几件品之一,通卷具有典型的两晋时代写经风格。$$这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也是1900年出于敦煌莫高窟,是武则天在母亲去世后,诏写《妙法莲花经》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颁赐天下州郡大寺安置供养,以为祈福。这件就是那时期抄写并传到敦煌保存下来的。这卷纸张帘纹精密,经过捶打,纸质细密,砑光上蜡。在敦煌遗书保留的纸张中属上品。$$国运兴古籍兴$$记者:对不懂古籍的普通人来说,观看这个展览有什么意义呢?$$白:对普通群众来说,首先是让他们见识见识这些宝贝,更主要的是提高公众的古籍保护意识,动员他们参与到古籍修复中来。$$古籍对传承中华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保护古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只有保护,不利于发挥这些文化遗产启迪民智、古为今用的作用,也不利于文化的建设和交流。我们国家正在实行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国家下决心把现存的珍本秘笈复制出来,分藏各处,不但方便使用,实现文化资源共享,达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保证了文献的传承。$$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我国古籍保护的现状。$$白:目前我国现存古籍约3000万册,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独一无二的财富,它令我们无愧于文明古国的桂冠。然而,我们对此又了解多少呢?这次展出的218件国图珍藏以及全国十几家图书馆的部分古籍珍品,将在国家图书馆展览厅免费向观众展出一个月,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古籍珍品和保护成果展。$$记者:在古籍保护方面,我们有哪些举措呢?$$白:为保护这些承载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圣物,我们祖先发明了很多保护书籍的方法,更通过整理、写印加以再生和传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总指导原则,建设了一大批图书馆藏书库,让超过千万册的典籍得到了初步保护;又通过修复,让超过百万册的典籍得到了新生。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国力日益增强的今天,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和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应运而生,这两项国家重要文化工程分别从再生性和原生性两方面对古籍进行保护。作为中华民族创造的人类伟大文明的一部分,我们当代人有责任、有义务把中华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上不负先祖厚望,下不负子孙后代。$$记者:国运兴,古籍兴。$$白:中国历代大的文化工程,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都是在国力强盛的时候完成的。从历史的经验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真正复兴,往往是借经济振兴之势带来文化艺术的繁荣。我们现在可以将古籍影印得非常精美,这是我们国家国泰民安的表现。影印古籍我认为应该有一些库存,存这种书非常必要,应保留40—50套完整的,否则就不叫库,若干年以后还不好找了呢。保护古籍,要多留遗产,不留遗憾。$$善本魅力世人共识$$记者:现在很多民间收藏家收藏古籍善本,对此您怎么看?$$白:“盛世藏古董”。改革开放以来,国运昌隆,社会和谐,经济崛起,渐渐显现出盛世的面貌。古旧书业逐步复苏。小市上捡漏儿的如过江之鲫。带有指路灯性质的书影再度繁荣昌盛。$$古籍也是文物的一种,古籍善本拍卖历经风雨十年的市场培养,其魅力早为世人共识。虽然在视觉冲击力上,古籍善本的色彩、造型及装饰性稍有逊色,但作为炎黄文化的主要载体,其文献性和含金量却远高于字画和瓷器,故被权威人士认同为华夏第一藏品。$$与字画、瓷器相比,今日的古籍善本市场价仍处底部区域。所以说,无论是从题材挖掘上看,还是从价值回归上讲,投资风险较小、赝品较少的古籍善本远具上升空间。而且古籍辨真伪比瓷器、玉器等相对容易。$$我觉得应该鼓励民间收藏、保护古籍。但说句实话,现在古籍中的珍品大多已被国家国书馆及各大城市的图书馆收藏了,“漂”在外面的已不多见。解放前藏书家追求的百宋千元善本,多数早已进入国家级图书馆。一般的玩儿家、捡漏儿的,已经把目光移向更广袤的领域。$$记者:个人收藏的条件应该说不如国家级专业收藏,民间收藏古籍善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白:其实最好还是把收藏的古籍捐献给国家图书馆,这样归属权仍属个人,还有国家帮着保管,两全其美。$$但愿书香永留传$$记者:如果让您推荐十部最值得阅读的古籍,您能给我们开个书目吗?$$白:《史记》、《杜甫诗》、《世说新语》、《陶渊明集》、《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西厢记》、《桃花扇》。它们都是引人入胜的中文经典著作。$$记者:您能否介绍一些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典籍的经验?$$白:一、学会使用大型图书馆,学会使用各有各用处的工具书,一生得益。附带说明一下:各个图书馆都有自己的“个性”,摸准了它的脾气,在适应它的基础上才能好好利用它,这似乎和配对跳芭蕾一般,是一门艺术了。$$二、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大部分已经写在他的著作和讲义之中。要注意听他在课堂内外的一阵阵“神哨”,那才是别处听不来的思想火花的迸发呢。上老师家坐沙发听闲扯最能得益,当然,要具备逐步积累起来的登堂入室的资格才行。$$三、抄笔记,摘要便可。多听少记。听课,最好采取听名角唱戏的欣赏态度。当然,前提是名角、真唱。$$四、老师的著作要浏览,有的要细读。对老师的学术历史要心中有数。这样,一方面能知道应该跟老师学什么,甚至于知道应该怎么学;另一方面,也借此尽可能地了解在老师面前应该避忌什么。$$记者:目前我国国民阅读率有所下降,对此您怎么看?$$白:当务之急是培养人们阅读的兴趣,使大家养成每天都读一点书的习惯,逐步引导人们重返图书馆。就像我一样,每天不读书就不舒服。$$记者:现在不少年轻人在网上看书,您赞同这种做法吗?$$白:网络不能替代书籍,因为网络缺乏“书香”。不信你在图书馆里泡几年试试,保准熏陶出一脸书卷气来!$$白化文:$$男,1930年生。北京大学教授。现担任中华书局《文史知识》杂志和兰州大学《敦煌学辑刊》编委。应聘为中国佛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佛学研究中心和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论著有《敦煌文物目录导论》、《佛光的折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等二十五种,论文约六十篇。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