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1)
按栏目分组
经济发展 (1)
按年份分组
2002 (1)
按来源分组
北京日报 (1)
相关搜索词
反思一份调查问卷
作者: 刘志琴  来源:北京日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资治通鉴  旧史学  调查问卷  史学研究  被试者  反思  历史知识  史学工作者  历史和现实  阶级斗争为纲 
描述:史学本应该是门鲜活的学问。人人都从昨天走到今天,又从今天走向明天,是时间的来去构成了历史,所以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情,但也在行走,行走在你我他之中,只要你留意,就会发现它就在身边存在。$$我有这点感悟,为时并不太久,那是绕了一个圈子才找到的原点。$$还在学生时代,一首“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的诗句,
全文:

史学本应该是门鲜活的学问。人人都从昨天走到今天,又从今天走向明天,是时间的来去构成了历史,所以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情,但也在行走,行走在你我他之中,只要你留意,就会发现它就在身边存在。$$我有这点感悟,为时并不太久,那是绕了一个圈子才找到的原点。$$还在学生时代,一首“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的诗句,曾引起我无限的遐想,多少盛极一时的王朝,赫赫声威,都在川流不息的岁月中消融,只留下残陵断阙,渔樵闲话,任后人数点评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千古兴亡俱成既往,惟有清风明月如故,难道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历史!在我选择了史学专业以后,这一答案是毋庸争议的。从古人的资治通鉴到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阶级斗争为纲,阐述王朝的兴亡盛衰就成为史学研究的方向,强烈的资政色彩,使得作者只关注那些大事变、大人物,读者也局限在当政者和少数同行,这样的史书似乎与民众无缘。$$这个感觉在非历史专业的读者中更为强烈,最近网上有人连续对历史意义的主体进行拷问,提出:“我们不是治国者,需要时时以史为镜,也不是治学者,需要常常以古思今。”“怎样突出历史中真正吸引我们视线的那些东西,并且用一种适合现代人阅读方式的文本展示给大家?”这个问题提得尖锐而中肯,因为这是对传统史学的挑战。$$可以说,这一挑战蓄积已久,去年《北京晚报》一则报道,就足以使史学工作者反思,那是一项在青少年中有关中华文明历史知识试卷的调查,被试者的平均得分仅有27.69,及格的只占1.5%,这反映了青少年历史知识的严重匮乏。令人震动的是,不是这些人不想学,被试者表示对历史有兴趣的占七成以上,认为历史重要的竟在九成以上,问题出在哪里?结论说,这是“应试教育把‘活’的历史教‘死’了。”在我看,这只说对了一半,请看当今的史学教材和历史读物,那种干瘪的内容,晦涩的文字,枯燥的说教,又怎能引动读者的兴趣?$$其实,现代生活早已对这种状态作出回应。一方面是史学研究成果的读者群在流失,史学著述出版难、销售难,危机的呼声不绝于耳,至今仍未走出这一阴影;一方面是历史剧一出场就叫座,历史小说发行火爆。这相互背反的现象说明,不是人们对史学读物无情,而是史学著述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也许史学研究是枯燥的,但是枯燥并不是学术成果的必然属性,尤其是历史,这是民众实实在在的生活行程,民族的共同记忆。史学也是人学,这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生命、有智慧的综合体,芸芸众生的历史人物,各有各的个性和传奇性的经历,林林总总的社会生活,千姿百态,事态的发展又具有多样性和情节性,它完全可以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写出有声有色的雄文华章。$$能不能让历史“活”起来?有没有文采是个问题,但这不是吸引读者的惟一办法。史学研究主题的转换,对激发读者的兴趣更有迫切的意义。$$这一问题,早在20世纪初的新史学运动中就已有呼吁,梁启超在抨击旧史学为帝王服务的同时,提倡史学工作者要努力“使国民察知现代之生活与过去、未来之生活息息相关”。李大钊认为:“历史是在不断的变革中的人生及为其产物的文化。”他们都把人生的变迁和国民生活的历史作为史学研究的对象,以人本主义的历史学作为治学和著述的理想。然而百年来,并没有走出为政治服务的窠臼,史学读物仍然以凝重的主题,教科书式的文本使读者望而生畏。所以上述的调查和提问,也是对这多年来史学研究远离民众生活的回应。$$让史学贴近民众,贴近生活,不是趋时媚俗,而是中华文化固有之义,这是最有潜力而又没有充分开拓的资源,这点我在有关文章中已作了叙述。$$历史和现实并没有不能跨越的鸿沟,在历史和现实中穿梭,是我的兴趣所在,无论是独坐书斋还是奔走在闹市,是在山水之间倘佯,还是与朋友欢谈笑语,那使我动之于情,得之于心的点点滴滴,信手而来,留在笔端,因为这也是我生命的历史。$$我曾经写过一本书名为《思想者不老》的集子,这本集子所体现的正是我的这个信念:抒写生活和生命的历史。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