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 (219)
报纸 (22)
学位论文 (8)
图书 (5)
会议论文 (1)
按栏目分组
司马光文献 (255)
按年份分组
2017 (21)
2016 (30)
2015 (32)
2014 (36)
2013 (15)
2012 (6)
2011 (8)
2010 (11)
2009 (9)
2008 (11)
2007 (5)
2006 (5)
2005 (13)
2004 (6)
2003 (9)
2002 (7)
2001 (7)
2000 (1)
1999 (1)
1997 (1)
1996 (3)
1994 (8)
1992 (2)
1991 (1)
1990 (2)
1986 (1)
1983 (1)
1982 (1)
1981 (2)
按来源分组
月读 (8)
领导文萃 (5)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5)
光明日报 (4)
公民与法治 (4)
古今谈 (4)
文史博览 (3)
山西日报 (3)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
文史天地 (3)
文史知识 (2)
汉字文化 (2)
福建党史月刊 (2)
紫光阁 (2)
现代领导 (2)
秘书工作 (2)
中国典籍与文化 (2)
科技智囊 (2)
人才资源开发 (2)
社区 (2)
中国纪检监察 (2)
书品 (2)
传奇故事(百家讲坛中旬) (2)
政府法制 (2)
上海师范大学 (2)
山东大学 (2)
文献 (2)
文教资料 (2)
河南图书馆学刊 (2)
戏剧之家 (2)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
兰台世界 (2)
科学时报 (1)
历史研究 (1)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晋阳学刊 (1)
语文教学与研究 (1)
党史博采 (1)
出版发行研究 (1)
青年记者 (1)
现代语文(高中读写版) (1)
环球工商 (1)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党风与廉政 (1)
广西地方志 (1)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中国史研究 (1)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渝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党的生活 (1)
湘潮 (1)
湖南党史 (1)
当代老年 (1)
云南农村经济 (1)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
中国供销合作经济 (1)
肉品卫生 (1)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咬文嚼字 (1)
党的生活(青海) (1)
出版史料 (1)
杂文月刊(原创版) (1)
中国老年 (1)
满分阅读(高中版) (1)
南风窗 (1)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1)
雪莲 (1)
农经 (1)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1)
鲁迅研究月刊 (1)
文物天地 (1)
学苑创造(3-6年级阅读) (1)
北京观察 (1)
家庭教育(中小学版) (1)
意林文汇 (1)
作文成功之路(上) (1)
环球人物 (1)
华北电业 (1)
中国领导科学 (1)
前线 (1)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1)
中国火炬 (1)
党课 (1)
中国审计 (1)
杂文选刊(上半月) (1)
新一代 (1)
兰台内外 (1)
吉林教育 (1)
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 (1)
芙蓉 (1)
思维与智慧 (1)
领导科学论坛 (1)
第二课堂(A) (1)
华人时刊(校长) (1)
经济视野 (1)
中国工会财会 (1)
先锋队 (1)
影响孩子一生的经典阅读(小学版) (1)
小学阅读指南(低幼版)1-2年级 (1)
中学生百科 (1)
中学生百科(高中学习) (1)
中国人大 (1)
河北水利 (1)
海内与海外 (1)
江淮法治 (1)
共产党员(辽宁) (1)
中国邮政报 (1)
学习时报 (1)
咸宁日报 (1)
书法报 (1)
发展导报 (1)
安庆日报 (1)
西部时报 (1)
甘肃日报 (1)
教育导报 (1)
中国审计报 (1)
中国教师报 (1)
中国改革报 (1)
人民政协报 (1)
第二届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层论坛 (1)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小学生优秀作文(中年级版) (1)
江海学刊 (1)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1)
课堂内外(小学版) (1)
文史月刊 (1)
启迪与智慧(下半月.儿童版) (1)
芝麻开门(益智阅读) (1)
国学 (1)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龙门阵 (1)
先锋队(下旬刊) (1)
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 (1)
党员生活(湖北) (1)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
南开大学 (1)
实践(思想理论版) (1)
领导之友 (1)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华夏文化 (1)
初中生学习指导(二年级) (1)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中国出版 (1)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1)
现代传记研究 (1)
中欧商业评论 (1)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1)
小学生作文(低年级) (1)
今日山西 (1)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1)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1)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
吉林大学 (1)
福建师范大学 (1)
湘南学院学报 (1)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邢台学院学报 (1)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中华活页文选:高二、高三年级版 (1)
长江文艺 (1)
魅力中国 (1)
人大论坛 (1)
快乐阅读·经典教学 (1)
中外管理 (1)
汉语史研究集刊 (1)
农村经济与科技(农业产业化) (1)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1)
鸡西大学学报 (1)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1)
考试周刊 (1)
青年文学家 (1)
中华活页文选(高一年级版) (1)
中国科技博览 (1)
中华活页文选(高一版) (1)
中国大学教学 (1)
法制与社会 (1)
人文杂志 (1)
运城学院学报 (1)
现代企业 (1)
兰台世界(下旬) (1)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1)
都市家教(下半月) (1)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1)
北方文学 (1)
北方文学(下旬刊) (1)
政协天地 (1)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1)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1)
沧桑 (1)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1)
少先队小干部 (1)
相关搜索词
司马光的德才观
作者: 晓文  来源:吉林日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德才关系  德与才  北宋历史  透彻的分析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区别与联系  德才兼备  选人用人  德才观 
描述:智伯瑶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曾是十分显赫的风云人物。在晋国国君大权旁落于六家大夫手中之后,经过连年混战,最后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而以智伯瑶率领的智家势力最为强大。就在智伯瑶野心勃勃地逼迫韩(康子)、魏(桓子),即将制服赵(襄子)之际,形势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赵、韩、魏联手,打败了智伯瑶。从此,智家
全文:

智伯瑶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曾是十分显赫的风云人物。在晋国国君大权旁落于六家大夫手中之后,经过连年混战,最后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而以智伯瑶率领的智家势力最为强大。就在智伯瑶野心勃勃地逼迫韩(康子)、魏(桓子),即将制服赵(襄子)之际,形势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赵、韩、魏联手,打败了智伯瑶。从此,智家的势力消失了。赵、韩、魏三家分晋,势力壮大起来。 $$智伯瑶大夫兴衰成败的是是非非,早已成为尘封的历史,评价智伯瑶的得失似乎已无多大的意义。倒是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在历史巨著《资治通鉴》中,用生动的史料,叙述了这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之后,由对智伯瑶的评价而引出的关于德与才问题的论述,很值得后人三思。 $$司马光认为,智伯瑶的失败在于多才少德。“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资治通鉴》第一册第14页,中华书局版)这是司马光提出德与才问题的切入点。司马光的这个论断背后有这样的历史背景:当初,智宣子(智伯瑶的父亲)在考虑让智伯瑶当接班人时,引起了家族的争议。智氏家族一位叫智果的人劝智宣子说,“不如宵(智宣子的另一个儿子)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同上书,第6—7页)后来,智伯瑶的失败验证了这番话是对的。但是,司马光不同意用“贤与不贤、仁与不仁”的说法来评价智伯瑶,而是明确指出,正是由于对一个人的才与德没有加以正确区别和分辨,才导致用人失察的恶果,智伯瑶的失败就是最恰当不过的历史证明。在司马光看来,对一个人的才与德进行审视、分辨,是用人问题上的关键。否则,必将导致智伯瑶那样的严重后果。 $$司马光对才与德的内涵作了界定,并且精辟地阐述了才与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同上书,第14页)由此看来,司马光把一个人的德(道德、品行、思想品格)放在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作为聪明才智的灵魂来看待的。这种认识充满哲理,有着辨证思维的成分。司马光关于才与德之间关系的论述,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对后世的知人用事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是司马光德才观中最具积极意义的部分。 $$司马光依据其德才观,提出了选人用人应德才兼备的主张。司马光说:“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同上书,第14页)这一番议论颇有惊世骇俗的味道。这样区分圣人、君子、愚人、小人,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许有人持有不同看法。如果从司马光的德才观角度来看,就不难发现,其实司马光依旧是在强调德作为“才之帅”的重要性,强调德与才密不可分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司马光自己的解释是,“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同上书,第15页)很显然,司马光将智伯瑶归为小人之列了。智伯瑶可以说是文武双全、才智在一般人之上,但其才没有以德作支撑,那么,他的才能为他的作恶多端起到了促进作用,走向灭亡则不可避免。圣人难得,愚人也并非多见。在司马光看来,德才兼备是用人的最高准则。如果德才兼备的“圣人”、“德胜才”的君子选用不到,宁可用“愚人”,也决不能用“才胜德”那样的“小人”。可见,司马光对才有余而德不足的小人怀有深深的憎恶。 $$司马光对用人往往重才轻德的原因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他说,“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同上)有德之人令人敬畏,而有才之人令人喜爱。爱才是人之常情,但不能因爱才而忽略对德的审视。若想避免选人用人上的失误,既要重才,更要重德。司马光对“蔽于才而遗于德”的历史教训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分析了其中的原因,给后人留下了富有睿智的认知。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同上)司马光以如此有力的话语结束了他对德才关系的论述。至此,司马光的德才观也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了。时至今日,时代变了,但司马光的德才观还不能说已经失去了价值,它仍具有不可磨灭的思想光辉。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