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0图]资治通鉴
-
作者:
北宋 司马光 来源: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中国历史 古代史 少年读物 编年体 青年读物
-
描述:《资治通鉴》简单来讲,就是一部历史书,记载了长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首先这本书是一部政治史。国家的兴亡,君主的贤愚,官吏的良莠,构成了书的主要环节。它对历代王朝的政治措施、统治集团中主要人物的英明果断进行赞颂,对腐败现象进行揭露,警示皇帝要吸取前朝统治者的经验教训。除此之外,它还是一部军事史,记录了中国历史上诸多以少胜强的战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对军事、政治进行记录之外,它还记录了经济、文化和历史评论。经济方面,历代的重要经济制度、改革措施都有记载。文化方面,上至先秦诸子……
-
[0图]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普及文库 资治通鉴
-
作者:
北宋 司马光 来源: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中国历史 古代史 译文 《资治通鉴》 编年体 注释
-
描述:《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
-
[0图]资治通鉴
-
作者:
北宋 司马光 来源: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中国历史 古代史 编年体
-
描述:《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全书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由于原著卷秩浩繁,本书在原著的基础上做了删减,并进行了深入的加工,精选了最精华的内容,添加了注释和译文,附以读解心得,为生僻字做了注音,帮助读者更加顺畅地了解精……
-
[0图]资治通鉴精编
-
作者:
北宋 司马光 来源: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通俗读物 中国历史 古代史 编年体
-
描述:《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史学巨著,由宋神宗取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赐名。为了帮助一般读者快速掌握其精华,我们精选了其中最具代表性且精彩的篇章辑录成书,为读者扫清阅读障碍,深入体味作品的内涵。
-
[0图]资治通鉴
-
作者:
北宋 司马光 来源: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古代史 中国 编年体
-
描述:丹书漫卷,书香沁人,内中历史风云,激荡变幻;锦绣文章,文辞卓绝,流淌着华夏五千年的血液,造就着一代又一代的辉煌,振奋着无数炎黄子孙的中华魂。 为了让您品读到纯正的国学风韵,更好地畅游于古今之间,我们精心为您编撰了本套“家藏天下”丛书。它内蕴丰富,书百代风云,虽不见史家铁画银钩,却承载千秋气度;写诗词歌赋,虽未见骚客九曲回肠,却尽展大儒风采。当百家争鸣的胜景在眼前浮现,当秦汉古风的余韵在耳畔回响,当建安风骨的傲气在心中激荡,当魏晋风度的儒雅在脑中升腾,当英雄豪杰的凯歌在心中回响……我们不禁慨叹,这就是瑰丽多
-
[0图]资治通鉴
-
作者:
北宋 司马光 来源: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通俗读物 中国历史 古代史 编年体
-
描述:本书从篇幅浩大的《资治通鉴》中摘取重要段落进行注释、译文、详解, 并有所创新, 使得本书风格迥异、卓然超群。
-
[0图]《资治通鉴》丛论
-
作者:
刘乃和 宋衍申 来源: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资治通鉴
-
描述:《资治通鉴》丛论
-
[0图]资治通鉴 1
-
作者:
北宋 司马光 来源:北京:长城出版社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史籍 古代史 中国 编年体
-
描述:资治通鉴 1
-
[0图]司马光资治通鉴手书残稿
-
作者:
宋 司马光书 来源:北京:文物出版社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图书
-
描述:本书为宋司马光手书,二十九行,四百六十五字,残稿以中间空白为界,前一部分被称为“幅纸三绝”。其中,前29行共465个字是司马光亲笔手书,记录了东晋元帝公元322年(永昌元年)的事件;中间部分被毛笔
-
[0图]资治通鉴 插图版
-
作者:
北宋 司马光纂 来源: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中国历史 古代史 编年体
-
描述:本书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选取了部分精华,对原著中的书目做了适当删减,对标题做了重新提炼,撷取了一些在为人处世、才智谋略、道德修养方面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帮助读者开启通往中国古典文化的殿堂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