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古典诗词名篇译读
【类型】报纸
【篇名】三晋古典诗词名篇译读
【作者】 张恒
【关键词】 古歌谣 汉武帝 忆旧游 元好问 诗经 三晋 山西临汾 司马光 徐继畲 陈廷敬
【报纸名称】山西日报
【出版日期】2006-06-20
【正文】
古老而神奇的三晋大地,雄伟而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曾经是人类的文明曙光徐徐升起时的一方沃土,曾经是我们华夏民族呱呱坠地时的一爿摇篮。这里,也曾在中国历史光辉灿烂的滚滚长河里闪烁过一朵一朵飞腾激越的浪波。而在中华艺术缤纷五彩的殿堂,同样闪烁着繁星般耀眼的瑰宝和数不胜数的骄傲。
三晋古典诗词名篇译读所奉献的,就是降生在我们这片莽莽黄土地的中华古典诗词中的经典之作。笔者真诚希望,通过这个小小的译读,能使欣赏者在典雅清隽、肃穆圣洁的氛围中,品味一种悦目舒心的艺术愉悦,度过一段美好而快乐的时光。
●古歌谣:《康衢歌》《击壤歌》
古史有言:“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即今山西临汾、永济、夏县一带。悠悠五千年大中国,最古老的三大君王,他们统统崛起于原始农耕社会地肥水美的所在,山西的晋南地区。
相传,尧主政五十年,乃微服私访于康衢,听到儿童唱歌,甚为高兴,归来后就禅让天下于舜。又据《帝王世纪》载,“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人击壤而歌。”“击壤”,是一种互击瓦块为乐的游戏。“康衢”与击壤老人所唱处,大约均在今临汾市尧都区一带。而这两首主题截然不同的民谣《康衢歌》《击壤歌》,就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最早的诗篇。
《康衢歌》
立我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能够让众百姓活得很好,没有人更比你伟大崇高。不树碑立传不宣扬自我,完全恪守着君王之道。
《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太阳出来劳作,太阳落山休息。喝着自己开凿的井水,吃着自己播种的粮食。帝也,王也,对我———你有什么恩惠呢?
●古歌谣:《南风歌》
舜,是尧的承继者,也是一位远古的明君。据说,有一次舜到晋南的盐池巡视,恰逢和暖的南风阵阵吹来,他兴之所致,当即临风而歌。《史记·五帝本纪》载,“舜歌《南风》而天下治,《南风》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舜之所歌,就是堪称我国第一首帝王诗作的《南风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南风,你吹得这样的暖洋洋啊!可以消除多少百姓的愁苦。南风,你来得这样的是时候啊!可以增长多少百姓的财富……
●诗经:《伐檀》
《诗经》是我国西周到春秋五百多年的诗歌总集。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它是我们可敬的先民古朴生活的多棱的写照,率真坦诚的心灵的最直接的抒发和告白。《诗经》中有一首著名的“魏风”《伐檀》,古注为“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而实际上,《伐檀》是在当年的山西芮城县附近,一群劳动者愤愤不平的呐喊。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襒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叮哐哐叮叮哐,伐檀木的声儿响叮当,伐倒了放在河之岸,清清的河水卷细浪。不种田的,为什么稻谷流进了你的粮仓?不打猎的,为什么野兽挂在了你的庭堂?原来啊———吃白饭就是你们这些君子老爷的勾当。
●汉武帝:《秋风辞》
雄韬大略的汉武帝,抗击匈奴,通使西域,兴修水利,屯垦边塞,罢百家,尊儒术,建立了足以笑傲后世的赫赫功勋。在位期间,他曾多次“巡狩河东”,到山西万荣县的黄河边“祭祀后土”。西汉元鼎四年即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乘坐楼船,东出渭水,北渡汾河,又一次前来“祭祀”。就在停舟宴饮时,写下了传诵千古的《秋风辞》。
《汉书·武帝纪》云,“帝幸河东,祀后土,宴饮中流,欢甚,作此。”其实,是深秋苍凉的景观,水一般流逝的光阴,使这位九五之尊的天子感慨万端,悲从中来,遂即席赋就了这首伤怀名作。如今,万荣县的黄河边仍存有后土祠,祠内建有秋风楼,尚有元代刻石《秋风辞》存世。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乍起的秋风啊远飞的白云,眼底是草木凋零的枯黄,头顶是大雁南去的哀鸣。兰要开花啊菊要飘香,心中的佳人啊最难忘。雄伟的楼船疾驰在汾河,停舟中流啊———水面上扬着银色的浪波。宴饮的箫鼓悠然而起,行船的号子也在轻轻唱和。欢乐享尽哀情多啊!少壮有几时,老之将至啊可奈何……
●曹操:《苦寒行》
曹操,是我国古代另一位经天纬地的人物。他精通兵法,足智多谋,南征北战,毕生戎马,诗文冠盖一时,独步天下,成就了一个乱世英雄光彩陆离的沉甸甸的史话。
东汉献帝建安十年即公元205年,并州刺史高干叛,“执上党太守,举兵守壶关”。次年春,曹操“奉国威灵、仗钺征伐”,出兵进击上党,即今长治市一带。见于《古诗源》卷五魏诗“乐府”《相和歌·清调曲》的《苦寒行》,就是曹操率大军翻越太行山时,在艰苦卓绝的行军中,挥写的一首慷慨悲凉、雄奇浩壮的精彩的军旅诗篇。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举兵北上太行山,巍巍太行何艰险。羊肠小径崎岖颠簸难行走,损坏的车轮一片凌乱。树木遍野竟是如此萧瑟,哀嚎的北风搅动了刺骨的严寒。更无奈熊罴常当道,虎豹的咆哮回荡在路边。山谷荒凉人烟稀少———啊,纷飞的大雪滚如绵。仰天引颈长悲叹,远行征战多思念。无边的郁闷笼上了心头,真渴望啊,抛却这万马千军返回家园。急流深潭切碎了去路,桥梁断绝啊前程漫漫。迷途转向东奔西突,暮色苍茫里———还不知何处可安眠。走走行行啊行行走走,身后的落日已越来越远。人困马乏啊饥肠辘辘,凿开了冰块煮点儿晚餐。突然间———《诗经》里《东山》的词句跳入脑海,军旅生涯,原来是古今一样的凄然。悠悠的思绪更使我哀伤啊,心头奔涌着不绝如缕的悲酸……
●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节选)
我国的唐代,是一个极为强大、极度开放和自由的时代,也是诗歌的极度鼎盛时代。
在唐代诗人群星璀璨的殿堂,李白无疑是最耀眼的一个。李白一生,寄情风月,放浪形骸,性喜名山游,斗酒诗百篇。他的足迹几次踏上三晋大地,写下了不少吟咏山西的诗作。唐天宝十二年即公元753年,已名满天下的李白再次来到太原,留连居住半年之久。收入《全唐诗》卷一七二李白诗中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就是记叙这次游历的名作。该诗最引人入胜之处,是李白妙笔生花地描绘山西晋祠风光。
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红妆欲醉倚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此时行乐难再遇……
言亦不可尽,情亦不可极,寄君千里遥相忆。经常从城西拐了过去,晋祠的流水如同碧玉。轻舟荡漾在澄澈的水面,鼓乐飘向了遥远的天际。软风吹皱龙鳞般的波痕,摇曳的水草绿意迷离……红妆的歌女已经微醉,侧身依偎在落日的余辉。百尺清潭倒映着佳人的倩影,好似新月的光华俊秀娇美。轻轻起步吧再唱一曲,让婉转的罗衣舞出妙曼的清脆……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这样快活的日子能有几天啊,寄给您的———就只有那遥遥千里的思念和那缥缈远去的美好记忆……
●司马光:《故绛城》
以打破缸的故事而尽人皆知的北宋司马光,山西夏县人。二十一岁举进士,曾官至尚书左仆射,通俗而言就是当朝宰相。他一生最辉煌的功绩是,编撰了中华史学的顶级著作《资治通鉴》。为完成这洋洋500万言的鸿篇巨制,他呕心沥血十余年,精神耗损,形容憔悴,以至视力丧尽,牙齿掉光,传为潜心治史的千古美谈。司马光也写过许多诗篇,《全宋诗》卷五零九司马光诗中所录《故绛城》就是其中之一。
故绛城是春秋时晋国都城,晋国从文公起成为诸侯盟主,号令天下,盛极一时,为三晋历史书写了光彩的一页。可是,一千多年岁月匆匆消逝,那人声鼎沸的晋国都城在哪里?富丽堂皇的王宫殿宇又在哪里?《故绛城》抒发的,就是一位伟大史学家触景生情的沧桑感叹。
文公恢霸业,征讨辅周衰。奕世为盟主,诸侯听会期。山河表里在,朝市古今移。欲访羋祁处,乡人亦不知。
是文公将恢弘的霸业缔造,用军事铁腕,辅卫着徒有其表的周王朝。几代盟主扬威八方,诸侯列国谁敢不听令号?表里山河依然在,当年的都市何处去了?我来寻访———那曾经气势宏伟的羋祁古宫殿,就连残存零落的些许痕迹,竟没有一个乡里人明白知晓……
●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我国历史上的金朝,声名卓著的诗人寥寥无几。而在秀容也即山西忻州,却出了一位少年神童元好问。元好问七岁能诗,二十岁已名满京师。他毕生创作了1300多首诗词,有《遗山集》传世。
据《遗山集》所记,元好问“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
乙丑岁即金太和五年即公元1205年,是年元好问仅十六岁。可是,他在赴并州赶考途中为大雁悲壮的“殉情”所激动、买来二雁合葬汾水之滨的故事,却实在令人感叹唏嘘。也就是在这首爱情绝唱《雁丘词》中,元好问为后世数不胜数的痴男恋女,留下了两句令人荡气回肠的心灵赠言“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是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阔。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问世间情是何物,竟教人生死相许。雁儿啊,你们这天南地北双飞的远客,渐渐老去的翅膀穿越过多少风寒和酷暑。你们也有欢乐趣,你们也有离别苦,你们也曾养育过多少娇痴的儿女。如今,我知道你会说啊———眼望着这万里白云千山雪,孤零零的我啊为谁飞去?为谁飞去?为谁飞去……如今,你们躺在了汾河路旁———箫鼓般的火热生活沉寂了熄灭了,遍地的荒草衰烟却还是一如既往的平阔。
再悲恸的招魂叹何及啊,山鬼也在为你们哭号着凄风苦雨。然而,信不信哪———连苍天都会嫉妒你们的生死相许。莺儿啊燕子啊,哪一个不是埋进了黄土?让千秋万古的骚人墨客———来这里狂歌痛饮吧!来这里额手祭拜吧!因为,这里有你们依依厮守的“雁丘”,有你们永不分离的归处……
●于谦:《咏煤炭》
明代的名将于谦,成祖永乐时进士,曾任山西、河南两省巡抚近二十年。后升任兵部侍郎、兵部尚书,率军抗击瓦剌,保卫北京,功勋卓著,名满朝野。最后,成为宫庭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被处斩,结束了壮烈而悲怆的一生。
于谦为政勤勉,廉洁自律,曾救活数十万灾民,几次奉调回京均被士民百姓联名上书而留住。在巡抚任上,于谦写过不少有关三晋的诗歌。《咏煤炭》就是其中之一。
《咏煤炭》深情地讴歌了山西地方特产,且以此为喻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襟怀。以煤炭入诗,在中国文人士大夫中可谓凤毛麟角。所以,于谦这首诗,实在算得上我们三晋古典诗词宝库中难得的珍品。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凿开沉睡的世界,采得可贵的乌金,孕蓄着光明点点,饱藏着暖意融融。微火燃回了春日的和煦,洪炉照破了夜幕的深沉。青铜的重器仰赖它烈焰的锤锻,冰冷的石块却满怀牺牲的赤心。愿天下苍生能有个温和饱啊,万死不辞、辛苦洒尽,我也要坦荡无畏地走出山林。
●傅山:《甲申守岁》
明崇祯17年即公元1644年的春天,清人入关攻克北京,崇祯皇帝自杀于景山,明王朝覆灭。此后,中原地区不少汉族义士,或不断筹划抗清斗争,或坚决不事新朝,表现了难得可贵的气节。当时的山西,就有一位因此名重一时的人物傅山先生。
傅山字青主,太原阳曲县人。通晓经史,长于书画,又精医学。明王朝的覆灭使三十八岁的傅山悲愤交加。到了这一年岁末,傅山仍感到痛不欲生,苦楚万分,遂写下了《甲申守岁》这样仿佛流淌着血泪的诗作。
三十八岁仅可死,凄凄不死复何言。徐生许下愁方寸,庾子江关黯一天。蒲坐小团消客夜,烛深寒泪下残编。怕眠谁与闻鸡舞,恋著崇祯十七年。
三十八岁的亡国之民惟少一死,凄然惨然地活着又有何言?除旧迎新的时刻心中更苦啊,黯淡地守望在这难熬的年关。蒲草的坐垫———负载着我的苍凉和孤独,烛光的泪滴———浸透了我写不下去的诗篇。最可怕———新春的晨曦就要在鸡鸣中升起,我心中恋恋不舍的却永远是明崇祯十七年啊,崇祯十七年……
●陈廷敬:《与比邻孙侍御怀傅隐君青主》
差不多就在傅山隐居的同时,山西却出现了另外一位与傅山的人生取向似乎大相径庭的儒学名流,他就是中华历史文化园林中瑰丽的奇葩———《康熙字典》的总阅官也即总编审陈廷敬。其故里,就是现在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之“皇城相府”。
陈廷敬生于明朝末年,博学多才,诗文均佳。清朝开国后即举进士,康熙时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很得皇帝赏识。于是,乃将编纂《康熙字典》这部伟大典籍的任务交给了他。此外,他还出任过《明史》《一统志》《政治典训》等书的总裁官。
陈廷敬位列朝纲,享尽荣华富贵,与傅山绝不可同日而语。但陈廷敬却写下这样一首诗《与比邻孙侍御怀傅隐君青主》,寄托了对傅山的思念之情。诗中隐隐折射的,无疑是一位事奉满清的汉族高官微妙复杂的精神世界———
西山出屋角,峰色共东家。墙上频过酒,篱边数见花。岭云连岁晚,乡树极天涯。汾水相思处,残阳几度斜。
从屋檐的一角,伸出了西山的素雅,山色连起了我和东门的邻家。短短的墙头可以频频对酒,矮矮的篱笆边一次次开出了淡淡的花。茫茫的岭上云啊,把薄薄的晚照轻轻牵来。浓浓的乡间树啊,将冉冉的绿阴铺到了天涯。遥想你隐居高卧的汾水之滨,夕阳啊———曾经是几度升起几度落下……
●徐继畲:《赠董觉庵》(二首)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转眼间已进入近代中国。王朝衰落,列强进逼,鸦片战争惨遭败绩。于是,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思考民族的未来,领略西方的文明,寻求古老中华的复兴之路。山西五台人徐继畲,就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一位可敬的先驱者。
徐继畲,清道光进士,多年任职福建、广东等地,曾官至福建巡抚。所撰《瀛寰志略》一书,是东方人介绍世界各国政治、历史、地理的最早期著作,开辟了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先河。日本人惊叹该书为“通向世界之指南针”,大有助于其维新。
《瀛寰志略》中介绍“米利坚”总统华盛顿,开国后“不设王侯之号”“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的一段关于民主政治的文字碑刻,至今依然镶嵌在美国的华盛顿纪念塔。然而,徐继畲却被清政府屡屡贬官,直至在平遥一个书院干了好多年中学校长之类的角色。徐继畲的悲剧值得深思,徐继畲也是今天的山西绝不应该忘记的人物。他送给忻州友人的二首绝句《赠董觉庵》,正是其晚年苦楚无奈心境的写照———
嗜好原非世所谙,卧游虚壁涌烟岚。试将尺素临窗写,红树中间幂小庵。
我的爱好原本就难让世人了解,独自神游在九州五洋,胸中却涌起了不尽的烟岚。试取些纸帛临窗写一写,红色丛林掩映着清静孤独的小庵……
一觉蘧然万事忘,庄周蝴蝶两荒唐。从今悟得人间事,收拾云山入锦囊。
睡了个舒坦高兴的觉,把万事万物忘了个精精光光。但,庄周是蝴蝶呢?蝴蝶是庄周?梦中方是真?还是真中才是梦?这一生越思越想就越感到啊,荒唐,荒唐……从此后,总算悟出些人间的事理———情寄风云吧!心系山水吧!还不如———收拾点舞文弄墨的玩意装进我的锦囊。
数千年沧桑青史,就这样一页一页地翻过。美轮美奂的斑驳诗章,却让我们不断感受着典雅,品味着妙趣,领略着神圣而崇高的中华魂。我们伟大祖国博大厚重的艺术积淀,我们可钦可敬的先民丰富多彩的文化遗留,无疑应该永远成为我们每一个后来者生命的支柱,精神的宝藏,应该定格为我们心灵中永恒的导航。这样,我们矫健的步履才能迈得更加矫健,我们嘹亮的号角才能吹得更加嘹亮,我们才能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 1、司马光论汉武 作者:宋志坚 2016.01
- 2、“司马光重构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说献疑——与辛德勇先生商榷 作者:李浩 2015.01
- 3、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与司马光的重构 作者:辛德勇 2014.01
- 4、李广的两副面孔 作者:徐风 2006.07
- 5、读《资治通鉴》 作者:叶大年 1998.01
- 6、《资治通鉴》的赏罚观撷要 作者:李爱花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