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与钓鱼
【类型】报纸
【篇名】上课与钓鱼
【作者】 范通战
【关键词】 初三学生 心与心的沟通 抽水机 公开课 智慧之光 文章题目 正确答案 曹冲称象 司马光砸缸 大家都知道
【报纸名称】教育时报
【出版日期】2005-05-18
【正文】
前两天我听了一节公开课《事物 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堂上,尽 管教师使出了浑身解数,但整体效果 却并不尽如人意。课后评课时,大家 都认为,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思维 积极性不高,是导致这节课气氛沉 闷、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教师对此 颇感苦恼,备课组长也调侃地说: “上课就像钓鱼,鱼不上钩,怨不得 钓鱼人。”
鱼不上钩!这句话深深地震撼了 我。是啊,在多少公开课上,或在日 常教学中,学生有意无意间成了可怜 的咬钩的鱼儿!我们的教师,为了上 “好”一节课,绞尽脑汁,煞费苦 心,想方设法,让学生上自己设下的 套,咬自己抛下的钩,钻自己布下的 网。课失败了,怨鱼不上钩;课“成 功”了,是钓法高明!下面是我在课 堂上拾到的一个片断:
师:(面对初三学生,上课时这 样导入)同学们听说过司马光砸缸和 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 下?
两位学生分别很流畅地讲述了这 两个故事。
师:假如你是司马光,遇到这种 情况,你会怎么做?
生1:我会把缸推倒,让孩子出 来。
师:你有那么大力气吗?要是推 不倒怎么办?
生2:我用个绳子把孩子提出 来。
师:等你找来绳子,孩子早淹死 了。
生3:我找些石块丢进缸里,让 孩子踩着出来。
师:假如砸伤孩子怎么办?
生4:我找一台小型抽水机,把 缸里的水抽干。
师:用抽水机排水,好像也不现 实。
…………
学生陷入了沉默之中。
师:这就没有办法了?你们已经 是初三学生了,一伸手不就把孩子从 缸里提出来了吗!
文章题目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 止一个》,可我们的老师对学生的不 同答案却步步否定,究竟要将学生的 思维逼到什么地方去?当老师的“一 伸手不就把小孩子从缸里提出来了吗” 这个确实是最便捷的答案出台后,我不 禁哑然失笑了。难怪课后连做课教师自 己都说:“今天学生也真给我面子,平 时在班里上课,我提个问题,他们理也 不理!”
这能怨鱼儿不上钩吗!我们暂且假 定这个比喻还算合适,那么要想让鱼儿 咬钩,我们的课堂应该如何设计?我们 的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大家都知道,要 想钓上鱼来,鱼儿饥饿想吞食固然是一 个条件,但也要求垂钓者知鱼性,习水 性,懂风向,会做饵,善抛钩……如果 你坐到河边胡搅一通,除非是呆鱼才会 上钩!更何况每一个孩子都是玲珑剔透 的精灵,岂是憨头呆脑的鱼儿可以相比!
上课毕竟不同于钓鱼。如果我们硬 要把学生比作鱼儿也未尝不可,但他们 绝不是要咬钩的鱼,教师也不应是坐在 岸边垂钓的人。要知道,钓钩之下的 鱼儿必是悲惨的命运,而造成悲剧的却 恰恰是握着钓竿的人。学生应该是自由 游弋的鱼儿,而教师则是给予他们大海 的人。课堂上,我们的教师若能收起 “自己出彩”之心,把“精彩”让给学生 去上演,那么我们的课堂怎会不生机盎 然?我们留给学生的空间越大,他们的 思维之旗也就飘扬得越高;留给学生的 舞台越大,他们的创造之光也就闪耀得 越亮!
别再去抛钩了,别再做阻断学生思 维的傻事了!从教材、从学生的个性特 点出发,巧借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资 源,努力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 氛围,用我们的智慧之光把学生引上驰 骋思维的道路,用我们的教育灵感引导 学生去打开智慧与创造之门,只有这样, 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 情与情的对话,我们的课堂才会万紫千 红,春意盎然,我们的学生也才会星光 灿烂。
- 1、司马光砸缸 作者:王清铭 2008.01
- 2、《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拓展阅读——由司马光砸缸想到的——逆向思维 2014.01
- 3、试论司马光砸缸的真实性 作者:张慧 2017.01
- 4、试论司马光砸缸的真实性 作者:张慧 2017.01
- 5、试论司马光砸缸的真实性 作者:张慧 2017.01
- 6、新观念的《乖乖狗和淘气猫》 作者:李菁 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