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来关注少儿出版物
【类型】报纸
【篇名】大家都来关注少儿出版物
【作者】 侯尧杉
【关键词】 少儿读物 出版工作者 《哈利·波特》 少儿图书 出版物 图书市场 出版从业人员 司马光砸缸 版权贸易 《鸡皮疙瘩》
【报纸名称】学习时报
【出版日期】2004-12-13
【正文】
从多方面来说,少年儿童读物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图书,无论对于正规的课堂训练使用的教科书,还是对于孩子们自己有兴趣的儿童读物来说都是这样。然而,目前的少儿读物出版状况却令人担忧。家长和社会对规范少儿读物出版内容的呼声,应当引起出版界和有关方面的重视。
1、引进版少儿图书大量涌入,冲击国内原创作品。最近几年来,我国少儿读物版权贸易占全行业版权贸易的20%,是我国图书市场版权贸易中最活跃的。当3年前《哈利·波特》进入中国之后,国内出版商看到了少儿引进版图书的巨大市场,于是大量的国外图书被引进到中国。这其中既有《哈利·波特》、《鸡皮疙瘩》、《冒险小虎队》等有益的少儿图书,也有不少质量低劣的图书被不负责任地引进。近几年少儿图书的引进中,跟风、重复引进以及良莠不分现象日益突出。重复出版不仅给图书市场带来消极影响,也增加了少年读者选择图书的困难。事实上,中国不缺少少儿图书的畅销书作家,也不缺乏优秀的少儿畅销书,更加不缺少儿图书的市场, 国内的原创作品已经有所发展,缺少的其实是成熟的市场运作手法和敢于在原创少儿图书上进行大投入的战略眼光以及树立自己民族品牌的远见和胆识。
2、对传统文化的亵渎。尤其是对经典故事、成语的乱改,这大都是以颠覆传统文化为主,将传统文学里的人物进行丑化,以达到搞笑的目的。如中文图书资讯网2004年10月10日的一篇文章中写到:“记者粗略地翻了翻这本刘先生颇为不满的《Q版语文》,该书封面上有着“全国重点幼稚园小班优秀教材”和“全球神经康复医院推荐读物”等字样。里面的文章是一些“司马光砸缸”、 “孔融让梨” 、“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经典的故事。故事主人公都是我们熟悉的人物:司马光、孔融等等,但故事却完全颠覆了这些主角在人们脑海里的印象———“孔融”爷爷是功夫高手、“孔乙己”偷窃盗版光盘、“卖火柴的小女孩”是演艺界新星、“司马光”砸缸时碰到了流氓兔和机器猫。蔺相如有两大特长,其一是腌制咸菜,还在赵国各地巡回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咸菜是怎样炼成的》。在十七课“荷塘夜色”里写到“在这满月的光里,荷塘里应该有MM在洗澡吧。”等等,这严重妨碍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3、内容庸俗、格调低下的问题也较严重。据北京市消协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的书刻意渲染恐怖气氛,加上手法夸张的插图,刺激儿童感官,格调低下。有的书为了吸引少年儿童,在封面上标有“本书内赠精美文身贴”等字样,凡此种种,这些作品中宣扬的暴力、色情等落后的东西,更是有害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接触到的任何事物都会在他们懵懂的心灵上留下痕迹,这种格调低下的图书对孩子的毒害是让人揪心的。
少儿图书市场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当然盗版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有待于执法部门打击力度的加强。另一方面,某些出版商、书商以种种合法的或不合法的、正当的或不正当的手段,只图赚钱而不考虑社会责任,出版一些对儿童无益甚至有害的图书。我国新闻出版总署规定,重大选题要报批,而少儿读物的选题内容一般不属于重大选题之列,所以这就主要靠出版人员自己把关。在这种情况下,少儿读物出版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就成为影响少儿出版物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尤其在出版业企业化转变的过程中,政策在调整,法律在修订,行业规则在发生转变,职业道德规范在转型期间的出版秩序中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今年,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颁布了《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可以说将遵守出版业职业道德的问题提到全行业面前,也是提高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措施。因为说到底,这既是制度问题,更是良心问题。
- 1、中国孩子不能只喝“洋奶” 作者:姜小玲 2003.09
- 2、中国孩子不知道盘古女娲 作者:姜小玲 2003.10
- 3、国学经典诵读丛书 资治通鉴 作者:焦金鹏 2016.02
- 4、资治通鉴故事 名师精评版 作者:,北宋,司马光原,闫仲渝 2016.01
- 5、试论司马光砸缸的真实性 作者:张慧 2017.01
- 6、试论司马光砸缸的真实性 作者:张慧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