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历史的性格———布衣读〈资治通鉴〉》
-
作者:暂无 来源:桂林晚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资治通鉴》纪兴乱、论成败、志卓行、述得失,欲使读者在历史的兴亡与荣辱中,“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前人评注之精妙自不待言,今人的解说同样新意迭出。本书从平民百姓的视角,选取《通鉴》中精彩的人与事,进行了独到的评说,妙解古人谋国谋身之道,巧析治乱兴亡之因,更特别强调儒家的文治教化在历史中的作用,
-
《资治通鉴》: 毛泽东读了17遍
-
作者:暂无 来源:黑龙江晨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是谁,陪护毛泽东走完生命的最后旅程?孟锦云,一个普通又非凡的姑娘。孟锦云和毛泽东朝夕相处,度过了489个日夜。她是毛泽东最后一段生命旅程的见证人。本书作者通过对孟锦云等毛泽东身边陪护人员的访谈,实录毛泽东暮年生活的真实景象。毛泽东的床头总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
-
《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
作者:暂无 来源:江西中医学院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点击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北宋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出生在一个官僚的家庭,曾经做过宰相,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历时十九年终编成《资治通鉴》。【情节缩微】《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300多万字,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取材于各种正史、野史、传状
-
《资治通鉴》为何不记载文人墨客?
-
作者:
王言 来源:邢台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司马光以宰相的当量来编辑《通鉴》,其用意不言自明。而他以政治家的眼光来审视历史事件,其着眼点与境界自然如山登绝顶般的一览无余,又恰是庭中观月般的空阔无边,这是《通鉴》不同凡流的地方。台湾钱穆说:“一部十七史一千三百多年,他只用二百九十四卷就拿下,可见他的重要工作,不是在添进史料,更重要是在删去史料。
-
津本阳历史小说:日本的“资治通鉴”
-
作者:暂无 来源:劳动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日本当代著名的历史小说家、曾经荣获吉川英治文学奖和直木奖的津本阳,凭借其深厚的历史知识,扎实的历史素养,以及生花的文笔,把日本的历史小说写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津本阳的历史小说中,严谨性和文学性水乳交融滴结合在一起,成为其作品最鲜明的特色,再加上其引征史料的庞杂,多方面的叙述角度,从而使其作品成为
-
新中国六十周年特刊·资治通鉴
-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周末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编者按:几十个王朝的起起落落,构成了三千年的中国历史。每个王朝都有其光芒与独特的贡献。无论统治者勤政或颟顸,人民始终都在辛勤地耕耘着这片土地,人民始终都在坚忍地发展着中华文明,所以历史始终都在前进。我们在此上溯5个朝代,梳理其王朝建立前60年的得失,希望如古人所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现实的阳光
-
咋玩转文言文?通读三遍《资治通鉴》
-
作者:暂无 来源:辽沈晚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编者按:几十个王朝的起起落落,构成了三千年的中国历史。每个王朝都有其光芒与独特的贡献。无论统治者勤政或颟顸,人民始终都在辛勤地耕耘着这片土地,人民始终都在坚忍地发展着中华文明,所以历史始终都在前进。我们在此上溯5个朝代,梳理其王朝建立前60年的得失,希望如古人所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现实的阳光
-
仓山六旬老农藏书2万多册-曾经省吃俭用两年多,买下一套《资治通鉴》
-
作者:暂无 来源:福州晚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记者汪炜娜实习生谢秀萍文/摄拐进仓山区梁厝村那坑坑洼洼的石板路,记者跟村民打听起梁桂林。“你要找的是家里有很多书的那位吧,就在前头。”今年65岁的梁桂林是一名农民,他的家和村里其他农家没什么两样。但是一走到3楼他的专用书房,映入眼帘的是靠着墙壁塞得满满当当一柜又一柜的书。你会忍不住惊叹:一个农
-
新中国六十周年特刊·资治通鉴外患解,内廷忧
-
作者:暂无 来源:南方周末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清【公元1696年清圣祖康熙三十五年】六十年大事记:康乾盛世平定三藩兴文字狱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距离皇太极定国号为“清”的1636年正好相差一个甲子。这一年,康熙御驾亲征,并彻底击溃威胁中原的噶尔丹势力。21年后,康熙皇帝在紫禁城乾清宫东暖阁向诸皇子及朝中的主要官员发布了一道长达2700字长篇
-
新中国六十周年特刊·资治通鉴从“剥皮实草”到宣德炉
-
作者:
张宏杰历史作家 来源:南方周末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明【公元1428年宣宗宣德三年】六十年大事记:靖难之役仁宣之治永乐大典宣德三年,暹罗国向大明王朝进贡了三万斤上好的风磨铜。宣宗皇帝一高兴,命人烧铸成了三千个“晶莹温润”的铜香炉。这就是后世所称的“宣德炉”。似乎应该有比这更重要的事载入明代历史,因为这一年本是明王朝开国60周年。然而传统时代,这个大日
上页
1
2
3
...
7
8
9
...
17
18
19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