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这本北宋《资治通鉴》 900多岁了!
-
作者:暂无 来源:沈阳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目录三十卷“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古籍、古书画合展,将清皇宫内府‘天禄琳琅’藏书、‘石渠宝笈’所录古书画共59件珍品一起向观众展示,这样的合展在中国展览史还是首次。”4月18日,记者在国家图书馆、省文化厅主办,辽宁省图书馆、省博物馆承办的《清宫遗珍——“天禄琳琅”、“石渠宝笈”典
-
《资治通鉴》手稿都是废纸写的
-
作者:暂无 来源:聊城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宋代文化昌盛,造纸业和印刷业都比较发达,尽管如此,宋人却是想尽一切办法对废纸加以利用。宋人叶釐的《爱日斋丛抄》卷二载:“王沂公以简纸数轴送人,皆他人书简后截下纸。晏元献公凡书简首尾空纸,皆手剪熨,置几案,以备用。”王沂公就是王曾,他状元及第入仕后,官至宰相,封沂国公。晏元献即晏殊,亦官至宰相。二人身
-
《资治通鉴》谈选官
-
作者:
刘后滨 来源:云南大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到司马光的时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已经非常完备,完备到出现了新的困局。一个人能否做官,能够做什么级别的官,不是哪个人可以说了算的,而是通过严格的资历体系各项指标的计算得出来的。苏轼由此提出了任人与任法的两难抉择问题,即选官用人的过程中如何克服人情干扰与规则约束的矛盾。司马光没有直接回答“苏轼之问”,却
-
陈木香《资治通鉴(书法卷)》面市
-
作者:暂无 来源:收藏快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讯日前,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创世之作陈木香《资治通鉴(书法卷)》颁发证书仪式在国家图书馆举行,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为陈木香颁发了《资治通鉴(书法卷)》收藏证书。《资治通鉴(书法卷)》的面世,将有助于广大书法爱好者对书法艺术继承与创新问题上的深入思考,同时阅读此书可于精神享受中深悟历史真谛,给人
-
士为知己者死——《资治通鉴》的开篇主题
-
作者:暂无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资治通鉴》属于“硬书”之类,中华书局新版(2011版)便有20卷之巨,读完甚为不易,读罢能够读出头绪来,则更非易事。这套书的第一卷,讲的是自战国到汉初,即周威烈王到汉惠帝,亦即公元前403年到公元前189年间的事。这第一卷的主题,若用一句话来概括便是:士为知己者死。“士”是什么?士是战国时代的社会
-
政法干部用文言文给《资治通鉴》写续
-
作者:暂无 来源:浙江法制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记者曹志男“十年辛苦,一朝成书。他以极大的勇气,做了当代专业史学家不想做、不敢做、不愿做的事。”去年6月,中山大学一名老师在观看全卷《资治通鉴续纪》(以下简称《续纪》)后,在豆瓣读书网上的书评中这样写道。《资治通鉴续纪》,2013年3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今年1月,出版社再次整理修订后二次出版
-
宁海发现《资治通鉴》中记载的黄罕岭
-
作者:暂无 来源:今日宁海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今年中秋节的第一天,宁海徐霞客旅游俱乐部组织11位驴友驴走徐霞客曾二次游历过的王爱山,惊喜地发现《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宁海的黄罕岭。这条古道位于岔路镇西山下村到王爱山东山头村之间,从西山下村后山脚开始登上山脊,蜿蜒曲折通到东山头村,共长5里许。古道都用50公分长、20公分宽左右的岩石砌成。古道两边树木
-
资治通鉴经典受禅让萧衍建梁朝
-
作者:暂无 来源:吉林工人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南齐大司马萧衍拥立和帝萧宝融,讨伐东昏侯萧宝卷,平定天下,立下赫赫大功。萧衍占领建康后,迎接宣德太后进宫,让她临朝听政,代行皇帝权力。萧衍与黄门侍郎范云、南清河太守沈约,当年曾一起在竟陵王西官邸共事,关系非常亲密。当上大司马后,萧衍就让范云担任自己的谘议参军、领录事,沈约担任骠骑司马,让他们参与各项
-
《资治通鉴》与中国管理者的管理难题
-
作者:暂无 来源:企业家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段俊平谈到管理,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国外诸如泰勒及德鲁克等一些西方管理的大师和先驱,有谁能对中国的古代管理学娓娓道来呢?其实作为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古国,从五千年前有了部落群体时,人类的管理学就诞生了,上至人文始祖伏羲,下到孔子推崇的尧舜禹,无不是管理大师,孔子的为政以德及老子《道德经》的无为而治的
-
进京后第一任务:总校《资治通鉴》
-
作者:暂无 来源:江南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1954年9月,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毛泽东向吴晗说起标点《资治通鉴》事,要范文澜组织专家在一两年内整理出版。标点《资治通鉴》工作委员会,以范文澜、吴晗、黄松龄、董纯才、翦伯赞、侯外庐、向达、顾颉刚、尹达、黎澍、刘大年、金灿然、王崇武为委员,以范文澜、吴晗为召集人。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中,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