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古代名人奇癖:司马光爱圆木枕头 苏轼爱蜂蜜
-
作者:暂无 来源:宜宾晚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留给后世人的文学与历史经典。据说他为了争取写作和读书的时间,要家人锯一圆木给他当枕头。因圆木是圆形的,睡觉时略一翻身,圆木就会滚动,很容易被惊醒,这样便可起身挑灯夜读(或早读)。终其一生,司马光都以圆木为枕,称其为“警枕”。苏轼嗜茶,人所共知;但苏轼爱食蜂蜜,知道的人就少了。他是
-
司马光家规专题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刊播
-
作者:暂无 来源:运城日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讯8月30日,由市纪委联合市电视台拍摄制作的家规专题“山西夏县司马光:《训俭》醒一人《家范》正万家”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刊播。专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集中展示了我市历史文化名人司马光为官清廉、文章传世、诲人殷殷的事迹和其独特的家族气质及优美门风。这是继去年“闻喜裴氏”《家规》专题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
-
北宋年间 司马光、欧阳修两位京内高官 曾为考生名额分配吵到天翻地覆
-
作者:暂无 来源:鹤壁日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司马光欧阳修编者按近日江苏湖北两地高考“减招”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其实,有关考生名额、教育公平,自古以来就从未停歇过争论。其实古代就有关于考生名额分配争吵的历史故事。但需要提醒的是,科举制是王朝取士,并不属于一般教育的范畴,所以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唐代恢复科举后,北方考生分配名额多于南方,安史之乱后,南
-
一首长诗有追思又有感慨,司马光悼念张载的文字,实际上表达对礼的敬仰和追慕。
-
作者:
陈亮 来源:宝鸡日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先生力振起,不绝尚联绵。教人学虽博,要以礼为先。庶几百世后,复睹三王前。释老比尤炽,群伦将荡然。先生论性命,指示令知天。声光动京师,名卿争荐延。置之石渠阁,岂徒修简编。丞相正自用,立有荣枯权。——司马光《哀张子厚先生》(节选)张载比司马光小一岁,王安石比张载小一岁,他们仨都是北宋时期能够用才学影响社
-
《资治通鉴》
-
作者:暂无 来源:钱江晚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作者:司马光历史是现实最好的镜子。楚汉争霸、三国逐鹿中原、大唐治世这些中国历史上的大事,都和兵术、策略相关。放到现代,缩小到职场中,里面的很多道理也都是共同的。《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由北宋司马光主编。书中描绘了战略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秦、汉、晋、隋、唐等统一
-
英文游戏+资治通鉴
-
作者:暂无 来源:重庆晚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讯(记者李子木)由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丁万明评说〈资治通鉴〉之纵横捭阖》出版座谈会近日在京举行。《丁万明评说〈资治通鉴〉之纵横捭阖》由人民出版社与中央电视台联袂打造,是在CCTV-10《百家讲坛》栏目播出的《评说》第一部基础上整理润色而成,主要讲解《资治通鉴》294卷中的前6卷,即战国时期的历史。
-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
-
作者:暂无 来源:皖南晨刊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张国刚教授以纵横东西文化的视野广度、贯通古今历史的思维高度,追寻政治得失、王朝兴衰之迹,探究修身齐家、经世治国之道。张国刚教授潜心研读《资治通鉴》数十载,以纵横东西文化的视野广度、贯通古今历史的思维深度,精心选取《资治通鉴》中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二十个关键点,以现世眼光审视传统文化精髓,追寻政治得失、
-
两代人的《资治通鉴》
-
作者:
程文胜 来源:解放军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从军校毕业已有20年了,期间几次搬家,这套《资治通鉴》一直珍藏在我的书架醒目处。大学时期还买不起全套《资治通鉴》,就在古城金陵萨家湾的图书馆开始认真研读。对话古人,抚今追昔,“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顿觉智慧之门訇然洞开。毕业后,正逢国学中兴,又因职入中军帐,又专门买了全套的1956年版重印《资治通
-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
-
作者:暂无 来源:光明日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从军校毕业已有20年了,期间几次搬家,这套《资治通鉴》一直珍藏在我的书架醒目处。大学时期还买不起全套《资治通鉴》,就在古城金陵萨家湾的图书馆开始认真研读。对话古人,抚今追昔,“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顿觉智慧之门訇然洞开。毕业后,正逢国学中兴,又因职入中军帐,又专门买了全套的1956年版重印《资治通
-
300万字《资治通鉴》的精华
-
作者:暂无 来源:梅州日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导读:《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耗时近20年主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史书。从周威烈王写到五代后周世宗,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论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据说这书被毛泽东读了17遍。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有多么高。这么长的一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