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
范祖禹与《资治通鉴》
-
作者:
高叶青 来源:兰台世界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司马光 范祖禹
-
描述:范祖禹家学渊源深厚,入仕途不久且年富力强,政治关系简单等原因是他得以参与修纂《资治通鉴》的重要因素。熙宁三年六月至元祐元年十月,范祖禹全程参与《通鉴》编修工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
毛泽东与《资治通鉴》
-
作者:
孙瑞 来源:大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毛泽东 司马光
-
描述:宋代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毛泽东最爱读的史书,这部书伴随了他的一生。通过熟读《资治通鉴》,毛泽东不但熟悉了历史事件,而且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与启示:第一,了解历代兴衰治乱之根本所在;第二,根据书中关于历代战争的记述,吸取古人如何克敌制胜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第三,如何识人用人。
-
浅谈《资治通鉴》三“省”一“清心”
-
作者:
朱金洪 来源:中外企业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清心” 三“省”
-
描述:《资治通鉴》卷八十,晋武帝"诏问朝臣以政之损益,""中书监荀勖以为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的纪事,是可贵的、富有辩证哲理的论述值得钦佩,对今天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无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
中国知识分子要担当民族复兴的责任:读司马光《资治通鉴》随想
-
作者:
张文木 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实事求是 学风 国运
-
描述:世界经济发展的巅峰,其哲学成就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与此同时,人的认识离实际却是渐行渐远,唯心主义成了意识形态的主流,空议之风大盛,随之而来的就是国家的衰落。为了"补天",司马光写作《资治通鉴》,全书
-
从《资治通鉴·唐纪》看《资治通鉴补》的得失
-
作者:
温廷军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得失 资治通鉴补 增补
-
描述:本文认为严衍对《通鉴》正文的增补多具有正史依据,这是《资治通鉴补》的价值所在。严衍和司马光在如何看待历史上存在分歧,在如何看待《通鉴考异》的学术价值上存在不同,都源于严衍没有认清《通鉴》《目录
-
司马光砸缸之后
-
作者:
王重旭 来源:杂文选刊(职场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后花园 钻进 员外 巨著 大臣 少年 根本原因 司马光 石头
-
描述:司马光者,《资治通鉴》之作者也。据说此人十分了得,之所以能写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皇皇巨著,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小时候砸缸。 一天,司马光带着一群孩子偷偷地钻进一位老员外家的后花园玩耍,他们从来没有到过
-
司马光砸缸壮举
-
作者:
王重旭 来源:党政论坛(干部文摘)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人生历程 历史渊源 秀才 宣传 大臣 出版工作 司马光 杰出贡献 进士出身
-
描述:司马光生于1019年,死于1086年,享年67岁。他进士出身,历任北宋大臣。在生命中的最后15年,为巨著《资治通鉴》呕心沥血。1084年,《资治通鉴》终于完成,皇帝非常高兴,一面让分管出版工作的大臣
-
司马光教子俭朴
-
作者:暂无 来源:阅读与作文(小学低年级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书页 教育 指甲 助手 读书 司马光 范祖禹 工作 奢侈
-
描述:司马光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
-
帝王学纵横谈:治国宝典《资治通鉴》(1)
-
作者:
叶钟灵 来源:电子产品世界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司马迁 五代史 编史 史记 纪传体 通史 司马光 二十四史 经济繁荣
-
描述:自司马迁作《史记》以后,他独创的纪传体通史,成为"史家之绝唱",编史之范例,以后的《二十四史》大体都是走的这一条道路,多少年未有人再敢写另一部通史。但自《史记》至《五代史》计共1500卷,卷帙浩繁,读一遍即很费时间和精力,且不易掌握线索和要领。到了宋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皇帝重视吸取前朝历史教
-
帝王学纵横谈:治国宝典《资治通鉴》(2)
-
作者:
叶钟灵 来源:电子产品世界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出版社 后汉书 史学家 史记 阅读 毛泽东 冯玉祥 司马光 三国志
-
描述:毛泽东在解放后立刻要求组织史学家从事《资治通鉴》和《廿四史》的标点,首先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四史。《资治通鉴》于1956年最先出版。据说,毛泽东对《资治通鉴》读了17遍,并感慨明朝之败亡,力劝各级官员认真阅读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