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 (3)
期刊 (1)
按栏目分组
司马光文献 (4)
按年份分组
2010 (1)
2006 (1)
2005 (1)
2001 (1)
按来源分组
语文天地 (1)
山西政协报 (1)
吉林日报 (1)
学习时报 (1)
相关搜索词
古代王朝的“官职冗滥”现象
作者: 王子今  来源:学习时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食货志  宋仁宗  旧唐书  国家财政收入  司马光  王朝  新唐书  不正当竞争  官职  行政官员 
描述:行政官员人数的膨胀,导致行政机构的臃肿。对于这种现象,中国传统政治术语称作“官职冗滥”。不必要的多余的行政官员,通常称为“冗官”、“冗吏”。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法律文书《秦律十八种》中的《金布律》和《效律》,都说到秦代已经有了“冗吏”称谓。汉代的《史晨碑》也有“冗吏”字样。可见在中国专制主义政体初步形
全文:

行政官员人数的膨胀,导致行政机构的臃肿。对于这种现象,中国传统政治术语称作“官职冗滥”。不必要的多余的行政官员,通常称为“冗官”、“冗吏”。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法律文书《秦律十八种》中的《金布律》和《效律》,都说到秦代已经有了“冗吏”称谓。汉代的《史晨碑》也有“冗吏”字样。可见在中国专制主义政体初步形成的秦汉时代,“官职冗滥”现象已经出现了。敦煌汉简可以看到“不可作事者冗食于仓”的简文,看来,当时所说的“冗吏”与后来文献记载中所见“冗吏”意义是十分接近的。 $$“冗滥”有时又写作“冗溢”。如《新唐书·崔纵传》说到“内外官冗溢”。宋代政论家苏辙在《西掖告词·胡宗愈吏部侍郎》中也指出:“方今吏员冗溢,待次者无算。”说吏员人数奇多,授职后依次按照资历等待补缺的不可计数。苏轼也曾经说,“官冗”的弊害由来已久,而近年尤其严重,中央机构“待次”的文武官吏,竟然多达数千人。(《试馆职策题》之三) $$政府结构这种“官职冗滥”现象,往往总是在历代王朝的中期发生,于是形成盛衰兴亡的历史循环中的一种特殊景观。这种现象同朝廷官员的腐化、执政能力的退化、政府效能的弱化和消极化,几乎是同步的。所谓“官职冗滥”,也就是“官数”极度膨胀的反常现象,是病态政治的症状,也形成可能导致严重社会危机的起因。 $$在社会机体发生病变时,官场往往是首先腐坏的病灶。“官职冗滥”,意味着政治癌变已经发生。 $$“官职冗滥”现象往往引起开明政治家的警觉。他们首先注意到的,是这一现象导致的国家财政负担的沉重,如《新唐书·食货志四》所谓“官冗伤财”。唐玄宗开元年间,许景先上奏说到“冗官厚秩,禁卫崇班,动盈累千,其算无数”的情形,以为“甚费府库”(《旧唐书·文苑传中·许景先》)。唐文宗时刘蕡所谓“国廪罕蓄,本乎冗食尚繁”(《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说国库空虚,正是因为冗官太多,也指出了同样的问题。 $$宋代官僚机构的“冗滥”现象空前严重。许多人认为这一现象是导致国家“积贫”的直接因素。宋祁曾经上书,指出朝廷有“三冗”,“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这“三冗”中首要的,最为严重的就是官冗(《宋史·宋庠传》)。司马光在《辞免裁减国用札子》中曾经指出“官职冗滥”是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苏辙《上皇帝书》又写道:“事之害财者三:一曰冗吏,二曰冗兵,三曰冗费。”所谓“冗吏”,被列为损害国家财政的最严重的弊端。苏轼在《论特奏名》中也指出:“吏部以有限之官,待无穷之吏,户部以有限之财,禄无用之人”,国家怎么可能不穷困呢!韩忠彦曾经就元丰时期的财政形势上言:“今岁出之数,多于所入,故国计不足。臣窃计之,凡文武百官宗室之费,加倍于皇祐,而四倍于景德;三班常选胥吏之数则又过之。”(《丞相仪国韩公行状》)说宋真宗景德时期至宋仁宗皇祐时期,官禄加倍,至宋神宗元丰时期,官禄竟然又翻了一番。而国家财政收入并没有显著增加,于是入不敷出。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司马光在《论进贺表恩泽札子》中曾经说,当时官吏“十倍于国初”。北宋末年,“官职冗滥”情形更为严重。宋徽宗大观年间,御史中丞张克公说:“今官较之元祐,已多十倍,国用安得不乏!”(《宋史·食货志下一》)指出一二十年间,“官数”又增长了10倍。李纲在《理财论下》中曾经提出,只要解决“官职冗滥”问题,不必增产增收,财政危机就能够得以解决:“今若罢冗局,省吏员”,“则邦用可以不劳而告足。”当时人所谓“省冗员,节浮费”(《宋史·李纲传上》),所谓“深裁浮冗,以宽用度”(《宋史·虞策传》),所谓“省其冗员,则息其经费”(《宋史·文苑列传二·罗处约》)等,说明解决“冗员”问题是克服财政危机的关键,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 $$《金史·食货志三》对于解决“官职冗滥”现象与改善财政状况的关系,又有“节无名之费,罢闲冗之官”的说法。《元史·世祖本纪九》也可见“衙门太冗,虚费俸祿”的政治批评。《清史稿·德宗本纪一》“诏汰冗员,删浮费”,也体现了同样的认识。 $$“官职冗滥”现象不仅加重了国家财政危机,也使得民众受到直接的压迫。宋太宗时,王化基《澄清略》评论时政,提出五点建议,其中之一就是“省冗官”。关于冗官的危害,他指出:“使皆廉吏,止糜公帑;设或贪夫参错其间,则取于民者又加倍矣。”(《宋史·王化基传》)冗官如果都是廉吏,只不过耗费国库资财;如果其中夹杂贪官,那么民众的负担则又必然大大加重。其实,“使皆廉吏”,是不可能的,“设或贪夫参错其间”,也只是语气委婉的假设之辞,在专制时代的文化背景下,在极度腐败的官僚机器中,又有几个官吏不是“贪夫”呢? $$“官职冗滥”现象的另一严重危害,在于可以促使国家机器加速腐化乃至彻底朽坏。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曾经写道,官吏,“是腐蚀着这个社会的内部矛盾所滋生的寄生虫,而且正是‘堵塞’生命的毛孔的寄生虫。”这种寄生虫拥塞于肌体,可能窒息政治机构乃至整个社会的活力。“官职冗滥”首先会严重败坏官场的政治空气。宋代冗官冗吏充斥政坛上下,据说“自古滥官,未有如此之多。”正官之外,候补官缺的人员多到“不知其数”,据说“大约三员守一缺”。于是形成苏轼所谓“以有限之官,待无穷之吏”,宋祁所谓“一官未阙,群起而逐之”的情形。在这样的环境下,“吏何得不苟进?”于是在职官员大多委琐因循以自保,政治生活中弥漫着陈腐僵死的气息。而“待次者”往往多钻营以求进身。《宋史·鱼周询传》说到当时人对“官冗之敝”的认识,其中所谓“仕进多門,人污政滥,员多阙少,滋長奔競”的说法,是值得重视的。因为“官职冗滥”现象所导致的争权競利心理倾向的滋长和蝇营狗苟行为习惯的养成,自然会加剧政风的败坏。明嘉靖四十二年(1653),南陵王朱睦楧上书议政,建议“革冗职以除素餐,戒奔競以息饕贪”(《明史·诸王列传一·南陵王睦楧》),所说“冗职”与“奔競”两事,其实是相互联系的。“奔競”一语,从字义上说,和现在所谓“跑官”,其实是很接近的。出于阴暗心理的不正当竞争的兴起,使得险利之徒冒进,而方雅之士知难而退,于是在“列位已广,冗员倍多,祈求未厌,日月增数”的情况下,反而“才者莫用,用者不才”(《旧唐书·萧至忠传》)。 $$“官职冗滥”现象还会助长行政环节的复杂化和行政效率的低下。唐代政论已经有“官省则事省,事省则人清;官烦则事烦,事烦则人浊”以及“清浊之由,在官之烦省”的说法(《旧唐书·宪宗本纪上》)。史籍中所能够看到的所谓“废冗官”与“裁冗事”的联系(《宋史·冯拯传》),“减冗官”与“省去烦冗文帐”的联系(《宋史·陈尧佐传》)等,也都说明了这样的事实。而行政过程的曲折,又会反过来使得“官职冗滥”现象更加严重。这就是《新唐书·百官志一》所说的:“其事愈繁而官益冗,至失其职业而卒不能复。”事繁官冗,导致职业良心和责任心的泯灭,国家政治的运行于是逐渐走向根本无法挽救的败局。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