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梁武帝晚年的侯景之乱, 使得梁朝“都下户口,百无一二”,造成 “千里烟绝,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 陇焉”的悲惨局面,梁武帝本人也在幽 禁中郁郁死去,梁朝很快走向灭亡。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认为,侯景之乱的 发生是因为梁武帝晚年“迷信佛教,政 务松弛”。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 面,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则与梁武帝 的贪婪、失信和用人失误密切相关。$$ 侯景早年为北魏重臣尔朱荣的部 下,后来投靠高欢。高欢死后,他以河 南十三州之地投降西魏。西魏丞相宇 文泰知道侯景机诈多变,所以在接受 侯景的投降时,采取了“受降如临敌” 的谨慎态度,分派大军接管了侯景十 三州中的七州十三镇。由于得不到西 魏的信任,同时又受到东魏的攻打,生 性反复无常的侯景就想投靠梁朝。梁 朝尚书仆射谢举等人坚决反对接纳侯 景,但梁武帝贪得十三州之地,不听劝 告,决定接纳侯景,由此埋下了祸根。 为得十三州之地,梁武帝派侄儿萧渊 明率兵5万前去接应,但被东魏打败, 萧渊明及梁军主力几乎全部被歼。侯 景仅率步骑800人投奔梁朝。梁武帝 没有得到一寸土地,还丧失了侄儿和 军队,这买卖当然是蚀本了,可梁武帝 还封侯景为南豫州刺史,赐给青布万 段,兵仗若干,这就让穷途末路的侯景得到喘息的机会。$$ 随后,当东魏主动与梁朝议和时,梁武帝又割舍不断亲情,决定 以侯景换回他的侄儿。这种不仁不义的失信行为把反复无常的侯景 逼上了铤而走险的绝路。当时,侯景非常害怕梁朝与东魏议和,坚决 反对。按照《南史·贼臣传》记载,侯景派人假冒东魏使者向梁朝提 出以侯景换萧渊明,试探梁武帝的态度。梁武帝不知是计,告诉来 人:“贞阳(萧渊明封贞阳侯)旦至,侯景夕返。”侯景得信,遂萌反心。 由此可见,梁武帝的出尔反尔是侯景叛乱的直接原因。最可悲的是, 梁武帝对侯景一点也没有设防,还上了侯景设置的圈套。$$ 侯景之乱得以发生还与梁武帝的用人不当有很大关系。萧正德 本是梁武帝的侄儿,早年干过杀人越货的勾当,品德很不好。在过继 给梁武帝后,萧正德本以为自己将来会作皇帝,谁知梁武帝有了儿 子,就把萧正德还给他的亲父。萧正德怀恨在心,投奔北魏,因不得 志才又回来。在侯景叛乱时,梁武帝居然让这样一个叛臣赋予承担 保卫首都的重任。结果,当侯景许诺事成之后让萧正德当皇帝时,萧 正德就与侯景勾结起来,用大船把侯景的叛军接过长江和秦淮河,一 下就包围了皇宫──台城。这就难怪有人要痛惜梁武帝“奸佞居前而 不见,大谋颠错而不知,名辱身危,覆邦绝祀,为千古所闵笑,岂不哀 哉!”(《资治通鉴·卷一九五》)但梁武帝 本人至死似乎都未觉悟,临死前还叹息 说:“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真 是糊涂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