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史证实 知行合一
【类型】报纸
【篇名】征史证实 知行合一
【作者】 刘兆波
【关键词】 资治通鉴 民族志研究 边疆民族问题 知行 维吾尔族 中央民族大学 我国少数民族 民族学人类学 生态人类学 历史学
【报纸名称】中国民族报
【出版日期】2004-03-26
【正文】
民族问题尤其是边疆民族问题的学术研究难度大、出成果不 易,这几乎是学术界的共识。而中央民族大学的杨圣敏教授多年 来在这一领域矢志不渝坚持耕耘,并且收获颇丰,为学科建设和 政策制定做出了贡献。他是怎样做的?有哪些心得?带着这些问 题,记者于日前采访了杨教授。
将历史学和民族学结合起来进行民族问题研究
记者:杨教授,您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中国西北和中亚民族, 特别是维吾尔族的文化和历史,您是怎样进入这个研究领域的?
杨圣敏(以下简称杨):1978年我考入西北大学历史系,就 对西北民族史感兴趣,1982年考入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读 研究生,师从程溯洛教授,学习西北民族史,特别是维吾尔族 史。中国边疆民族的历史研究有一个特点,即史料零碎,空白较 多,史料来源于多种文字,又往往与宗教神话、民间传说纠缠在 一起,大大增加了研究的复杂性与难度,于是边疆民族的历史往 往谜团重重,研究者各执己见,莫衷一是。这种复杂性和难度反 倒增加了我的兴趣,为了从事维吾尔研究,我还学习了维吾尔 语。从那时开始就潜心于新疆与中亚民族的研究,至今已20多 年了。
记者:我注意到您特别着力于对研究资料的全面搜集与考证 注释,在注释史料时又特别注重借用民族学的一些观察角度和理 论。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注重并实践这种结合的?这和您受过的 专业训练有关系吗?
杨:无论是历史学还是民族学,作研究的基础就是要全面掌 握资料,而且要掌握可靠的第一手的资料。20多年来,我的前 10年主要是做文献资料的搜集和考证注释,后10年几乎有一半 的时间和精力是在新疆等地做实地调查,也是搜集资料。前10 年的代表作是《回纥史》和《资治通鉴突厥回纥史料校注》。后 10年的代表作是博士论文《干旱地区的文化》,这是以实地调查 资料为基础的民族学角度的研究。
西北大学历史系有一位研究西北少数民族历史的权威学者马 长寿教授,他将民族学与历史学的方法结合起来研究少数民族历 史,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了几部民族史的名著,这几部著 作至今仍受史学界推崇。他给了我较大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 以后,我相继在加拿大和美国两所大学的人类学系进修,又在职 攻读了民族学专业的博士学位。这样,我就相继受了历史学和民 族学两个专业的训练,后来我将历史学与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结 合起来进行西北与中亚民族的研究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对我国少数民族研究 应有不同于西方的角度和方法
记者:能介绍一下您的研究现状吗?
杨:我现在主要是从民族学、人类学的角度研究新疆民族的 社会文化。第一步是归纳总结新疆民族社会文化的特点;第二步 是从生态人类学和历史传统的角度来解释这些文化特点产生的原 因。另外我还研究新疆的民族关系问题,社会发展问题等。在这 方面的研究中,我首先提出了维吾尔族文化是一种干旱区文化的 典型,并从历史和生态人类学的角度,用大量历史文献和实地调 查的材料,探讨论证了这种文化的特点与新疆干旱的自然环境之 间的关系。近年来,我进一步在塔吉克、柯尔克孜等西北干旱地 区的民族中进行实地调查与研究,论证有关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 系。此外,我还在海南、云南等地的民族中进行调查,并与维吾 尔等干旱区民族进行对比。查阅了大量北非、中东等地的有关资 料,与新疆的干旱区特点进行比较和归纳。现在这项研究已引起 国外一些学者的关注。目前,美国和日本都有学者与我进行合作 研究。福特基金会也给予我的研究以资金支持。
记者:您曾经20多次赴新疆进行实地调查,走遍了天山南 北的大漠、牧场和高原,做过2000余户,包括1万余人的入户 访谈和调查,我想在这样大量的田野调查中,您在民族学人类学 研究方法和角度上有什么新的体会吗?
杨:我认为,对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应与西 方少数民族研究有一些方法和角度上的区别:一是我国的少数民 族大多有比较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历史传统保留较多。 因此,对这些民族的研究应将历史文献与现实调查相结合。二是 几千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居住地虽然变化较小,但是长期犬牙交 错,互相影响较大。因此,对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解释,都应注 意其他文化的影响。三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多样,各 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往往与居住地的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因 此,对这些文化特点的研究,应特别注意环境与文化的关系,即 生态人类学角度的解释。四是对少数民族的研究,在文献的运用 与解释,实地调查与分析中,都应注意克服民族中心主义倾向, 即应坚持客观与中性的原则。
重视一手材料 编好民族志
记者:民族志的撰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当前我国民族 态的编写工作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呢?您主编的《中国民族 志》现在已经出版了,和以往的民族志有什么区别吗?
杨:民族志的编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国的民族志资 料尽管已经积累了几千年,却没有发展成民族学。真正现代意义 上的民族志的研究和写作方法,是20世纪以后从西方传过来的。 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至80年代,我国曾有过两次大规模的民族 调查。这两次民族大调查有3个特点:一是调查的方式,是集体 的调查,是在政府和各地党组织的领导下进行的。二是调查的内 容,是概况式和综合性调查。三是理论的指导,是马克思主义的 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观点,强调批判西方的民族学理论。这与规范 的民族学调查是有区别的。民族学的调查多是单个人进行的。从宏 观上用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民族的发展历程是正确的,用阶级观点 分析社会结构和一些社会现象也是正确的,但如果仅用这些宏观的 理论来指导和设计所有的调查提纲,来分析一切社会和文化现象, 同时又排斥其他一切民族学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就会产生简单化、 模式化和明显的片面性。而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出版的民族 志,大多是在这样的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完成的。我认为现在民族志 的编写应该朝如下方面努力:一是强调写作的规范性,强调统一的 体例。二是重视第一手资料的取得。民族志研究阐述的是活的历 史。我们在编写民族志的时候就应该特别注重各民族当前的面貌以 及正在发生的状况。我们只有亲自下去调查了,才能写出好的民族 志。民族志应该成为一个民族连绵不断的历史见证。在我们编写的 时候应该注重其连续性。我们可以每10年编写一次。像立起一个 个纪念碑,这样就可以看出各民族形成发展的脉络。
我们撰写《中国民族志》这本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给民族学及 相关学科的学生提供一本关于中国56个民族基本情况的教材。同 时,也为其他学科和对我国民族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本比较可靠的 参考书。这本书的思路构架与以往相关著作不同之处在于,是以语 言系属分类,而不以地域分类。此外,书中许多资料都是近年来在 各民族地区实地调查所得的成果。
$F学者小传$E $T杨圣敏
出生年份:1951年11月
籍贯:辽宁
学历: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198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 院民族研究所,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民族学博士学位; 1990年赴加拿大西蒙佛雷泽大学人类学与社会学系进修;1995年 赴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学系进修。
现任职务: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 导师。
研究方向:中国西北和中亚地区民族,特别以维吾尔、柯尔克孜等 突厥语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研究为主。
在研项目:“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新疆的民族关系”、“西部开 发与民族关系”。
研究成果:专著《回纥史》,《资治通鉴突厥回纥史料校注》,主编 《中国民族志》等。$E
- 1、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作者:王德保 1997.01
- 2、《资治通鉴》书名的由来 作者:刘和平 2008.01
- 3、司马光及其《资治通鉴》 作者:王锦贵 1997.04
- 4、资治通鉴介绍 作者:柴德赓 1981.10
- 5、《资治通鉴》丛论 作者:刘乃和,宋衍申 1985.03
- 6、资治通鉴精华 作者:李天平,侯华容注 1992.06